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190次
概要:重庆市云阳县沙沱中学李长春 《大自然的语言》作为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并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被编进中学语文教材已有多年。师生们与教材编写者一样对她钟爱有加,特别是展现在我们心中那几幅四季风光的美丽画卷,不由得把它与《春》、《济南的冬天》一并当作优美的审美阅读范本。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较之严肃,古板着面孔的说明文确有其难舍的情结。 老教材注明作者竺可桢,新教材则未作署名,只在注释中说明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
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重庆市云阳县沙沱中学 李长春 《大自然的语言》作为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并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被编进中学语文教材已有多年。师生们与教材编写者一样对她钟爱有加,特别是展现在我们心中那几幅四季风光的美丽画卷,不由得把它与《春》、《济南的冬天》一并当作优美的审美阅读范本。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较之严肃,古板着面孔的说明文确有其难舍的情结。
老教材注明作者竺可桢,新教材则未作署名,只在注释中说明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人教版教材初中第二册57页)说明编写者的认真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比较原文与改文后,发现改文更简洁、生动,许多地方提法科学多了。但仍觉得美中不足。如果用“科学性”、“准确性”来要求本文语言(本该如此),会生出许多疑虑。
本文拟从语言理解、美学、修辞学、逻辑学角度对几处语言略作粗浅点评。浅愚之见,不足为文,但欲求教同仁,并搪塞自己的吹毛求疵与不恭失敬。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第1段)(按:下划线为笔者所加,以下同)
首先说“孕育”一词。注释中释义为“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这个释义是准确的,但细加推敲,“夏季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似乎不妥,也不符合自然科学规律:“孕”和“育”包括植物果实生长发育的两个阶段。雄花花蕊的花粉传到雌花花蕊的柱头上谓之“孕”,在春季完成。而后授粉的雌花花蕊开始了 “育”的过程,直到成熟。即是说,从授粉到果熟蒂落都是植物孕育(酝酿)新事物(果实)的时期。不过因天气、季节原因,夏季是孕育果实的关键时期而已。如果在“时期”前加上“重要”或“关键”的限制词,就消除了疑义,更加准确,其外延指向就明确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要求。
另外, “布谷鸟也来了”在朗读效果上易与上句“燕子翩然归来”照应,因为上句说“归来”,下句紧接着“也来了”,就自然关联,学生往往将“布谷鸟也来了”归入春景,造成后句“于是转入夏季”孤立无援,且不成为完整的主谓句。问题就出在“布谷鸟也来了”后面的句号上。若此改作逗号,使“布谷鸟”与“夏季”自然密合,两个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哀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第1段)
在《教师用书》“课文分析集锦”里关于这几句话的解读就出现了两种矛盾的说法:一、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二、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王祚庆《〈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漫谈》)
何以“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一说为秋景,一说为冬景呢?问题就出在课文语言上。刘老师抓住了“准备迎接”,将要来临而未来临需“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还未来临,那么昆虫的销声匿迹,大地的白草枯折自然是深秋之景了;而王老师的理解则侧重标点,(对“销声匿迹”后的句号比较看重)也在意一个“寒”字,“寒冬”即隆冬──冬天最冷的时候,与初冬区别开来,那么“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则是初冬景象无疑了。这两种理解仿佛都无大碍,设若就此段四季之景设一考题考查学生,可就无所适从了。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