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 正文
  1. 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190

概要: 背地里揣测改写者本意可能与王老师不谋而合。但为了避免歧解,将此片段作一小小的改动:“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的寒冬景象。”窃以为比较合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第2段) 该句在文中承上启下,教材选编者也相当器重此句。“预习提示”首句就引用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两个短语。《教师用书》“课文说明”也两次引用它证实课文语言“典雅而富有概括性”、“雅致、文气扑面”。(第78-79页)类似工整而上口的短语组合还不少,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衰草连天──风雪载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桃花开──燕子来”……

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背地里揣测改写者本意可能与王老师不谋而合。但为了避免歧解,将此片段作一小小的改动:“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的寒冬景象。”窃以为比较合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第2段)

  该句在文中承上启下,教材选编者也相当器重此句。“预习提示”首句就引用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两个短语。《教师用书》“课文说明”也两次引用它证实课文语言“典雅而富有概括性”、“雅致、文气扑面”。(第78-79页)类似工整而上口的短语组合还不少,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衰草连天──风雪载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桃花开──燕子来”……

  诗化的语言之所以美,音韵、节奏使然。以上成对的短语读来韵味十足,确实 “文气扑面”。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联(对仗)堪称人类语言的一枝奇葩。汉代刘向有言:“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语法与修辞》规范修辞与艺术修辞中也都有相关规定。近年来,中(高)考都多次碰触此类考题。

  为省去冗繁的阐释,我们将原句中“草木荣枯”、“候鸟去来”抠去,而拟出几个待选项并讨论标准答案的定位就会猛然发现该句有一纰漏。且看待选项:

  A、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B、候鸟来去 草木枯荣

  C、草木荣枯 候鸟来去

  D、草木枯荣 候鸟去来

  通过比较、筛选,我们发现,C项最佳:“草木”对“候鸟”,“荣”对“来”,“枯”对“去”,符合自然规律。那么D项,先“枯”后“荣”,先“去”后“来”与上段由春到冬的四季更替就有所龃龉了。A项中“荣”对“去”,“枯”对“来”则显然失妥。

  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第2段)

  这一句群中,拟人手法的运用(“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自“课文说明”)但多遍品读,仍觉得差强人意:

  1、“杏花开了”、“桃花开了”略显单调重复,给人信息量少。你读吧:“开了”、“开了”,“开”得寡淡无味,司空见惯,没有质感,缺乏鲜活的色彩。再则,学生对杏桃的了解恐难保准深透,不是说他们“四体不勤,菽麦不分”,对农事百无一知,恐怕“两耳未听窗外雨,一心只攻中考题”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将两个 “开”字换为“白”、“红”,既不累赘,又增加信息量,顿感跃动起鲜艳的花朵,并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我们何乐而不改呢?

  2、“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开始唱歌”是作者所列举的三种自然现象,借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与农事的关系。本应形成排比句,它们意义相关,但语气却不一致,读不出句式匀称,节奏感强,热烈奔放的感受来,如若对它们动以小小的“手术”:将“开始”去掉,在“唱歌”后着一“了”字,“布谷鸟”前的句号换作分号试试看!这样一来,“白了”、“红了”、“唱歌了”音韵和谐呼应,有一气呵成之妙。

    说到将“布谷鸟”前的句号换作分号,《教师用书》第80页“关于练习”有一段说明:“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两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看来还得多说几句,照此说,我们常将人物、动物、植物并说一句的说法也不对,因为动物、植物属通常意义上的生物类。实际上,在《语法与修辞》中是找不到此种规定的。吴伯箫《歌声》中的句子“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还被当作排比范句(见杨月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第295页),虽然杏花白,桃花红,布谷鸟唱歌前两种属春季物候,后一种属夏季物候,但它们都是一年中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物候更替,为什么一定要用季节去衡量呢?至于句型,上段已作阐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
《点评《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