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D. 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C(谢:谢罪)19、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A. 图穷而匕首见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 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D、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D(A、“见”通“现”,B、“卒”通“猝”,C“有”通“又”)20、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B、又前而为歌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A(A、名词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动用法)21、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
《荆轲刺秦王》课后练习答案,标签:高一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
D. 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C(谢:谢罪)
19、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 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 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D、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D(A、“见”通“现”,B、“卒”通“猝”,C“有”通“又”)
20、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A(A、名词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动用法)
21、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B(①、②定语后置;③被:遭受,不是被动句;④“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2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答案:B
23.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 )
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风吹草低见牛羊
B、封: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
C、遗:使人遗赵王书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比:比诸侯之列 朋比为奸
24、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见燕使者咸阳宫
C、嘉为先言于秦王
D、使毕使于前
25.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又前而为歌
A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是名词话用作状语;B是名词活用作状语;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中的“前”是名作动,故应选D。
26 .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 . 又前而为歌。
B .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项的“而”是表承接关系;B项是表修饰关系;C项是表并列关系;D项则是表转折。例句中的“而”是表修饰,故应选B。
27.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项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言未发”应为“未发言”;C项是省略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因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宾客知其事者”应为“知其事之宾客”,故应选D。
30.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以:按照,做介词
(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
(4)其:他们的,做代词
3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愿大王少假借之 少:稍微。
B.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发放。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