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936年春 ⑴文章前四段作者主要概述了。 ⑵简述杜鹃鸟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⑶用文中一个成语概括杜鹃鸟的丑恶品质:。 ⑷对文中“现在”的“人面杜鹃”所指,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当时侵入中国的日本侵略者。 B、当时社会上穷凶极恶的杀人犯。 C、当时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D、当时鼓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反动文人。 ⑸你认为
《那树》素质教育新学案,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三、资料下载
散文家王鼎钧。
美华文坛上主要散文家之一的王鼎钧先生,1925年生于山东临沂,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薰陶,15岁就写过《聊斋志异》的试评文章。后从大陆至台湾,七十年代末定居于美国纽约。四十余年的不懈写作,著述丰硕,共出版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达五十种,以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仅是七十年代以来就出版了散文集(含杂文)《情人眼》(1970年)、《开放的人生》(1975年)、《人生试金石》(1976年)、《我们现代人》(1977年)、《碎琉璃》(1978年)、《情话》(1979年)、《海水天涯中国人》(1982年)、《别有一番滋味》(1984年)、《山里山外》(1984年)、《看不透的城市》(1984年)、《左心房漩涡》(1988年)、《灵感》(1989年)、《两岸书香》(1990年)等。
王钓钧的散文取材于广博深的生活素材积累,成文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冷静思者和反复品味,因而无论是抒发感情、记事状物、描述游踪,还是谈古论今、评议时政,褒贬善恶,都显示出散文的思辨性、哲理性与美学追求。他著名的“人生三书”(包括《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个散文集),最能显现王钧散文的哲理蕴涵。除此之外,他有一类散文属于“咏物寄意”,用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散文《那树》是咏物寄意的代表作,写的是一棵历经沧桑却仍以华盖般的浓荫供人乘凉的都市老树,不是自然枯萎,而是被定为“妨碍交通”罪,惨遭连根拔除。作者的寓意似是:那棵老树象征悲壮的人生,意味着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就连街区百年老树也遭灭顶之灾。还有一类散文是以魂牵梦绕的“乡愁”为基调,在《碎琉璃》和《海水天涯中国人》等散文集,王鼎钧这位异域飘泊、历尽人间甜酸苦辣的老人,对大陆故土的思念,对往昔岁月的忧伤,对离情别绪的写照,真是倾诉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节选自《美国华文文学刍议》 作者:李君哲
【自学阶梯评估参考答案】
1、达标训练:
⑴ yì tān lù kuàng qiú dǐ
⑵ “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⑶ 略
⑷ 三方面的内容是:
① 大树有奇特的容貌;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