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探究能力测试】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A、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C、类比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能力测试,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探究能力测试】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12、文中概述柳宗元《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参考答案】
1、①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③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B
3、A
4、A
5、D
6、A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10、C
11、D
12、C
13、C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