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能力测试
-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427次
概要:【基础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词语。①格物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帆风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能力测试,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基础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词语。
① 格物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袖手旁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一帆风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