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 正文
  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382

概要: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立说。陆游自幼就受到家庭的爱国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宋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做过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府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86。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2.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陆游的爱国诗。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关山月》等等。 二、赏读《书愤》。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语调。 2.要求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读懂各联内容。 提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立说。陆游自幼就受到家庭的爱国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宋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做过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府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86。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2.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陆游的爱国诗。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关山月》等等。

二、赏读《书愤》。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语调。

2.要求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读懂各联内容。

提示:

起: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年少立志。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追怀往事。转: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感叹壮志未酬。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诸葛亮自况,自勉。

3.《书愤》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品起来,愤慨之情无处不在。要求就此赏析。

提示:

首联写自己早岁意欲收复中原的志向,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点出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回忆当年气壮山河的战斗画面,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4.再次诵读全诗,深入体味诗歌洋溢的悲壮的爱国情感。

三、对比阅读。

1.朗读陆游写于《书愤》同年的《临安春雨初霁》。

2.体味这两首诗语气语调的不同。

提示:

《书愤》严肃激愤,感怀悲壮,气势沉雄;而《临安春雨初霁》忧郁轻叹,闲适轻松,不乏诙谐的笔调。

3.品味:从两首诗起句看,诗人都含有不平之愤,但是其“愤”有何不同?

提示:

《书愤》之“愤”,悲愤中含豪壮;《临安春雨初霁》之“愤”,郁闷中含忧愤。

4.体会两首诗主旨的不同。

提示:

《书愤》表达的是爱国壮志,《临安春雨初霁》表达的是对官场的厌倦。

5.探究:诗人同年写作的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为何不同?

提示:

这与诗人写作的背景有关。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想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写作《书愤》时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当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心中常怀悲愤之情。

也是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朝廷召陆游到临安任以闲职,显然是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在这种心境之下,他写了《临安春雨初霁》诗作。

四、回读反思。进一步明了阅读古诗“知人论世”之道。

单元学习总结

要求学生根据三个子专题的学习,结合本三元“赏析指导”,写一篇古代诗歌赏析随笔,谈谈自己的赏析感受与体会。

单元巩固延伸训练

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与《声声慢》(寻寻觅觅),加深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的理解,形成自觉运用这两种方法赏读古诗的思维习惯。

上一页  [1] [2] [3] [4]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注重积累关注热点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