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整合教学选修教材
-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912次
概要: 既然是以个性化整合教学去点活选修课堂,这种教学策略就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做法,因为师情、生情与诸多因素都具有多样的不确定性,对同一种选修教材,可以有千种百样的整合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解和认识,根据笔者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多方面的具体情况,笔者教学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时作了如下的个性化整合处理: 1.选修课应重在学生的选与修,选表明学生的兴趣所在,修表明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合作探究。笔者的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是通过个性化整合教学的解读,增强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主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与艺术价值,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中有四个要点是要注意落实的:(1)把握作品叙述的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2)在人物传记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3)在阅读过程中要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4)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并能影响和指导自己的记叙文写作。 2.注意选修课程与相关必修课程在基础性与均衡性方面的联系与提高,在文言基础
个性化整合教学选修教材,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既然是以个性化整合教学去点活选修课堂,这种教学策略就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与做法,因为师情、生情与诸多因素都具有多样的不确定性,对同一种选修教材,可以有千种百样的整合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解和认识,根据笔者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多方面的具体情况,笔者教学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时作了如下的个性化整合处理:
1.选修课应重在学生的选与修,选表明学生的兴趣所在,修表明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合作探究。笔者的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是通过个性化整合教学的解读,增强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主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与艺术价值,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中有四个要点是要注意落实的:(1)把握作品叙述的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2)在人物传记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3)在阅读过程中要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4)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并能影响和指导自己的记叙文写作。
2.注意选修课程与相关必修课程在基础性与均衡性方面的联系与提高,在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归纳整合上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施教之功,贵在点拨,妙在开窍。学生经过中学尤其是高中的大量文言文的学习,对我国古代的书面文言语有了相当多的认识。因此对《〈史记〉选读》中出现的涉及古汉语方面知识点的词句,要让学生自行尝试辨识,并且在辨识的基础上联系旧知上升到对某一知识点的理性认识。有的可由教师进而作重点性的指导点拨,教给积累基础知识的方法,把基础积累落到实处,比如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有的则完全可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形成对某个知识点的全面理解,比如名词活用与意动用法。这里要注意的是,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
3.前后勾连,综合思考,以相应的微型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现行的语文课本,即使是选修课本,如《〈史记〉选读》,仍然是行之千年的文选型课本,传统文化因素零散地或显或隐地储备于各篇课文中。在必读课的学习中,传统文化因素往往因强调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重点学习与训练而被忽视,而在选修课教学中给予一定的重视,则能够为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打开一扇大门。如《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句话与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中的话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已经读过的《诗经》作品以及以前零散学过的《史记》中的文选,让大家通过研究深刻认识到这句话既是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基本创作规律——诗文多为有见识、有思想之人有所发愤感慨而作,也是《史记》创作的总纲——诗可以怨,“史”中洋溢着作者的世界观、自觉性与责任感。教学《屈原列传》时可联系《报任安书》与《太史公自序》关于“生与死”问题的有关语句,探讨研究以司马迁为代表(或者说很有影响力)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准则。而在教学《淮阴侯列传》时,可引导学生讨论“韩信是真谋反,还是被诬陷”的问题,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这些问题的讨论是引导学生将选修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内容的散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梳理,并经储存记忆,便于提取应用,这就使学生逐渐积淀起一些传统文化素养的底蕴。当然,这中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与路径,拓展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完成引导学生设疑、释疑、获取、积累、运用的过程。
4.珍视学生所独具的课程需求,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史记》中有些作品的艺术性极高,对后代小说、戏剧等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由此提升审美能力呢?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现代化媒介播放一些音像资料,赏析与文选记述有关的影视片段。在学习《项羽本纪》和《刺客列传》时,让学生欣赏《霸王别姬》《英雄》中的一些片段,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原文的异同,品评其优劣,从中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与美学意义。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将《史记》中的一些片段,如“鸿门宴”“李广射石”“椎杀晋鄙”等进行改写、改编,有的要求以某个人物心理独白的形式叙述故事,有的要求改为独幕话剧、影视剧片段,并且拿学生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进而将自己对文本的研习、探究、领悟或是其他更多的美学观点传递给学生,以拓展学生视野,激发研读兴趣。这两方面的做法,在教学中能够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和谐的统摄,将单纯的阅读审美变得丰富、形象、生动,多角度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积淀。
上一页 [1] [2]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一个有点特殊的判断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