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即景抒情诗中常用典故与手法» 正文
  1. 即景抒情诗中常用典故与手法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694

概要: 细分来,“借景抒情”的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即景抒情”,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诗人因看到某种景象,引发思绪情感,提笔创作。记游山水之诗多属此类,如李太白歌咏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二是“融情于景”。 所谓“融情于景”,是指诗人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情寓于景物之中,让读者通过诗的景物描写去参透诗人的情。如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欲乘船出蜀之时所作。全诗四句,分别描写了“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四种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着力表绘了一幅平和安详的图画。在静谧的意境中,流露出老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句句写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情蕴其中。 三是“化景物为情思”。 客观的景物是无所谓情感的,但诗人往往习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依在客观景物之上,让客观景物蒙上诗人的产主观色彩。因而诗中的自然景观往往

即景抒情诗中常用典故与手法,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细分来,“借景抒情”的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即景抒情”,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诗人因看到某种景象,引发思绪情感,提笔创作。记游山水之诗多属此类,如李太白歌咏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二是“融情于景”。

所谓“融情于景”,是指诗人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情寓于景物之中,让读者通过诗的景物描写去参透诗人的情。如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欲乘船出蜀之时所作。全诗四句,分别描写了“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四种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着力表绘了一幅平和安详的图画。在静谧的意境中,流露出老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句句写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情蕴其中。

三是“化景物为情思”。

客观的景物是无所谓情感的,但诗人往往习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依在客观景物之上,让客观景物蒙上诗人的产主观色彩。因而诗中的自然景观往往是跟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着。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辞话》)如白居易这首《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全词描写了一位妇女倚楼望远,乞盼着远方的丈夫归家的急迫心情,是典型的思妇词。在主人公一腔愁绪的感染下,似乎连那汴河、泗河的水以及江南的山峰都在诉说着离情。在这种手法中,自然山水是活生生的,具有人类的情感。

四是“以景结情”,在抒情诗的末尾,不再直接抒情,而是以一句景语作结,往往可以给人一种意韵悠长,回味不尽的审美感受,这就是“以景结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他的好友元稹正在通州任职。元稹在病中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写作了此诗。在昏暗摇曳的残灯之下,诗人正在卧床养病。此时忽然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诗人震惊之余,徒然坐起,眼前只有阴风冷雨闯入窗棂……以常规来看,在“惊坐起”之后,应以情语作结,但诗人巧妙地“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景语作结,以哀景衬哀情,玩味不尽。是震惊?是愤懑?是对友人的牵挂?是对自己无力相助的愧疚?这些全留给读者去体会了。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常见的修辞: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等。

常见手法:

虚实结合(或称虚实相生,虚实相间,或虚实相衬,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言此意彼),渲染,烘托,衬托,托物起兴(比兴),抑扬(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移景入情),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侧面虚写,远近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白描,用典(可使表情达意显得含蓄而意蕴深厚),象征,照应(前呼后应),想象(奇想,幻想,联想)等.

烘托:即烘云托月,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琵琶行》:三次写江中之月.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陌上桑》:写"行者""少年"等的反应.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2)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的诗歌,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四有模式“生生互动”的有效方法:分组学习法
《即景抒情诗中常用典故与手法》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