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下面是由www.85jc.com小编分享的《谈中国诗》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你喜欢读中国诗吗?它有怎样的特点呢?“诗”(湿)其实是“干”的,即它首先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京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那么,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特点?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
《谈中国诗》教学实录,标签:高三语文教学,http://www.85jc.com
下面是由www.85jc.com小编分享的《谈中国诗》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你喜欢读中国诗吗?它有怎样的特点呢?“诗”(湿)其实是“干”的,即它首先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京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那么,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特点?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记录)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整体初读
1.理清文章脉络也对理解此文大有帮助。因此,我们首先来理清文章思路:文章总共有8个自然段,我们大致可以把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 总体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教师阐述)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