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师:刚才大家交流得很好。《古文观止》的编者对这篇散文的评价是:“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我们围绕这一评价继续来研讨课文。生:作者写游华山洞的经过时,先写前洞平坦,然后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不仅对前后洞的景色不同进行了对比,而且对游人的情况进行了议论:前者游人多,后者游人少。做学问时也是这样,人们喜欢一窝蜂,拣容易出成果的做。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告诉我们,游玩的路越来越难行,而景色却越进越奇。这很有点像搞科学研究,“无限风光在险峰”。生:文中叙述了“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这与做学问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在做学问时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了,到最后也一事无成,乃至抱恨终身。生:作者探幽寻胜的过程就好比学者做学问,入之愈深,则所获越多也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标签:高一语文教学,http://www.85jc.com师:刚才大家交流得很好。《古文观止》的编者对这篇散文的评价是:“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我们围绕这一评价继续来研讨课文。
生:作者写游华山洞的经过时,先写前洞平坦,然后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不仅对前后洞的景色不同进行了对比,而且对游人的情况进行了议论:前者游人多,后者游人少。做学问时也是这样,人们喜欢一窝蜂,拣容易出成果的做。
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告诉我们,游玩的路越来越难行,而景色却越进越奇。这很有点像搞科学研究,“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文中叙述了“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这与做学问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在做学问时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了,到最后也一事无成,乃至抱恨终身。
生:作者探幽寻胜的过程就好比学者做学问,入之愈深,则所获越多也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师:作者由游山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得到一些东西,那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而一般人呢?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学者”做学问要想“有得”,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首先要“有志”,也就是有自己的愿望或理想,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切实的目标,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以,没有愿望或理想是不可能到达的。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然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
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生:还要有“力”,也就是要有必备的物质条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师:对“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作者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做学问搞研究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没有物质条件做基础,学问不可能做下去,也不可能做得好。
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
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因为科学技术事业,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
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
师:确实如此。科学事业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的,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不知道量力而行,而是一味盲目与蛮干,那势必要遭致失败,甚至要受到惩罚。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生(齐声):“尽吾志”。
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们怎样理解?
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人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但往往事与愿违,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