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心别议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452次
概要: 3、弘扬了古人从师的高尚品质; 4、更强调了师道尊严的社会意义(从师); 5、以及如何从师的具体问题(原则与方法); 6、同时附带交代了写作的动机。 文题只是“师说”二字,文意则可谓一箭多雕。很明显,这是一个系列论题,不能简单用一个中心或两个中心乃至多个中心的作法来加以概括。而这个论题又有它深刻的逻辑过程,这个过程显然不能随意切分。它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完成一个自我加工的过程。 因为作者是一位文章老手,能运用多种办法将
《师说》中心别议,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3、弘扬了古人从师的高尚品质;
4、更强调了师道尊严的社会意义(从师);
5、以及如何从师的具体问题(原则与方法);
6、同时附带交代了写作的动机。
文题只是“师说”二字,文意则可谓一箭多雕。很明显,这是一个系列论题,不能简单用一个中心或两个中心乃至多个中心的作法来加以概括。而这个论题又有它深刻的逻辑过程,这个过程显然不能随意切分。它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完成一个自我加工的过程。
因为作者是一位文章老手,能运用多种办法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巧妙铺排,把读者引入大观园中,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体现出文章的艺术技巧。也正是因为作者将有关论点进行了前后穿插,互为干涉,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将读者拦在了高超的技巧之外。
在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并非作者不明白议论文的写作之法,而是作者技巧过于高超,使用了障眼法,把原本应该相对集中的材料分到了各自不同的地方,这样一来,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容量,增加了阅读的困难。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白,那就是,文章虽然是议论文却并非完全按俗套而写之,而是进行了创造。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句,自能起到开篇的作用。但假如用科学主义的办法写之,则当说,古人从师风尚就是如此,并举出事例以证明,如孔子也是这样的。并且从师之道还不只是师从固定一人,而是转益多师。只有这样,“论证”才是充分的。但作者用的是文学家法,所以他借用一个顶针法,就将读者引向了教师的职能的论述上,而在文章末尾才点师,“孔子师……”,如此,就把读者的阅读视线拉开了,读来只觉通顺而没有想到上了作者的当。
《师说》无异也是深孚此法的。换句话说,我们评论文章是否议论文,往往显露我们深受一个中心观点的影响。而优秀的议论文不受这个限制。它的论证内容或论证方式往往越复杂,其内涵越丰富,读者在解读时越需要进行高度的概括,一旦概括不周,可能解读就会出偏差。
不知是韩老先生有意为之,还是率意而为,总之,从《师说》原文中,我们不能明显体会出韩愈构思精心的特点,所以我们要讨论它的中心就犯了难。换句话说,这篇文章也是考验读者阅读能力的一个尝试。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咬文嚼字──《师说》字词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