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的两个“师”字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779次
概要: 第二,“传道受业解惑”不是概论教师职责,而是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前面教材、教参的引文中多次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是“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笔者认为,“传道受业解惑”不是对教师职责的概述,而是从能力的角度,讲“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为“古之学者”之择师提供标准。“古之学者必有师”,那么什么人可以为“师”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是来传道受业解惑之人,换言之,凡具有“传道受业解惑”能力者方可为“师”。这个“师”的内涵比“教师”的内涵丰富,它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师”含义相同,即指启蒙教师之外的所有能够“传道受业解惑”者,这些人有的是学校老师,有的是社会人士,如果把“传道受业解惑”看成是学校老师的职责,“师”中的另一部分人,那些社会人士呢,他们也应承担还是可以不承担学校老师的这种职责呢?由于文章不是讲的所谓老师的职责,所以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师说》中的两个“师”字,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第二,“传道受业解惑”不是概论教师职责,而是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前面教材、教参的引文中多次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是“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笔者认为,“传道受业解惑”不是对教师职责的概述,而是从能力的角度,讲“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为“古之学者”之择师提供标准。“古之学者必有师”,那么什么人可以为“师”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是来传道受业解惑之人,换言之,凡具有“传道受业解惑”能力者方可为“师”。这个“师”的内涵比“教师”的内涵丰富,它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师”含义相同,即指启蒙教师之外的所有能够“传道受业解惑”者,这些人有的是学校老师,有的是社会人士,如果把“传道受业解惑”看成是学校老师的职责,“师”中的另一部分人,那些社会人士呢,他们也应承担还是可以不承担学校老师的这种职责呢?由于文章不是讲的所谓老师的职责,所以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再者,从文章上下的连贯来看,文章的第一段,自始至终都是讲择师标准,前面讲“古之学者必有师”,后面讲“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认为中间讲的是教师的职责,中途转换话题,实际上不存在,如果要这样理解,不仅不合文意,而且破坏了上下语意的连贯。
第三,“老师”与“教师”不能当作同一概念。明确地说,在《师说》这篇文章中,“老师”的含义比“教师”的含义丰富得多,老师是广义之“师”,教师是狭义之“师”。
“师说”开头的两个“师”,同为广义之“师”,只是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两个“师”才是指的教师,属狭义之“师”。在作者韩愈的眼里,这些童子之“师”不合择师标准,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传道受业解惑”的能力,不能成为“古之学者”之“师”。古之学者之“师”,是能够“传道受业解惑”之人,而这些人,不一定都是在校的老师,如此说来,“古之学者”也就不一定都是在校学生。教师用书引文中讲:“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具体的任务是‘解惑’。”把“有惑者”都看成学校里的学生,把“解惑者”都看成学校老师,实际上就是把广义之“师”当成狭义之“师”,把“老师”与“教师”当成了同一概念。
行文至此,似乎可以这样作结,如果我们统一一个观点,即《师说》开头二“师”,不仅字面意义相同,实际意义也相同,指的是同一对象,即字面上当“老师”讲,实际意义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些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职业不论。另外,改变一个角度,即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句子的分析理解,不是从“教师职责”的角度,而是从为“师”的能力,从择师的标准这一角度去分析,那么所有的分歧将消除,所有的矛盾将不复存在了。
──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师说》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