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解构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827次
概要: 3、在第二段首加上“今之学者竟无师”; 4、删除“夫庸”至段末,在“而耻学于师”后加“何哉?非师道也;而必计乎其年先后之生于吾也,必论其贵其贱,其长其少。如此,则道何以存乎?师何以存乎?” 为何要这样?原因很简单。如1,文章第一句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接下来当是“学者”如何;但文章却陡起波澜,说“师者”如何;而后文又接着谈“学者”如何,这便造成前后不衔接,故作如是改。再如4,行文至“吾师道也”文意即足,从逻辑上看这后面的几句话都属节外生枝;但把这些说法变形后移至第二段相应的位置,则行文也就文显意畅了。当然改后行文的波澜与突兀也就谈不上了。这就是互文与错综及赋排修辞的妙用。其实有人已经指出过这种用法,如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改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只是限于句子内而不及段落间罢
《师说》解构,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3、在第二段首加上“今之学者竟无师”;
4、删除“夫庸”至段末,在“而耻学于师”后加“何哉?非师道也;而必计乎其年先后之生于吾也,必论其贵其贱,其长其少。如此,则道何以存乎?师何以存乎?”
为何要这样?原因很简单。如1,文章第一句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接下来当是“学者”如何;但文章却陡起波澜,说“师者”如何;而后文又接着谈“学者”如何,这便造成前后不衔接,故作如是改。再如4,行文至“吾师道也”文意即足,从逻辑上看这后面的几句话都属节外生枝;但把这些说法变形后移至第二段相应的位置,则行文也就文显意畅了。当然改后行文的波澜与突兀也就谈不上了。这就是互文与错综及赋排修辞的妙用。其实有人已经指出过这种用法,如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改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只是限于句子内而不及段落间罢了。
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经“删削”后的样式,果然行文波澜起伏,奇崛雄劲。这就是王安石说韩愈的“只是要作文章,令人观赏而已”的效果。
现在再按照补足后的文意来看看有代表性的两种结构划分:
1、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言触处皆师,无论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因借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而作此以倡后学。([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2、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医、乐师、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以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者。([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九)
例1“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结构虽明,但因误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作“一篇大纲领”而又坚持“总是欲李氏能自得师,不必谓公以师道自任”的认识,所以只好把“吾师道也”当作文章的主义了。例2把“圣与愚相形”简单地与“童子”“巫医”并列,却不知“‘师道不传’,及‘耻笑’等字,是着眼处”。(据[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七)
至此,我们可以谈谈文章的结构了。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重新理解《师说》中的几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