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思迸出智慧花──《劝学》教学创造思维的培养» 正文
  1.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思迸出智慧花──《劝学》教学创造思维的培养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348

概要: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证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为了弄懂第一个问题,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味文章中心论点的妙处。“学不可以已”应该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好呢?学生经过一番思索,便归纳出如下内容: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也是不能停止。中心论点包孕的内蕴弄清了,再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三个段落的内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就轻而易举了。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经过反复的争鸣和讨论认为:第一自然段中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句是从正面设喻并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的;第二自然段是从反面设喻,“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假马与舟楫等等,说明学习能产生弥补不足等巨大的作用。第三自然段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是从正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从反面来设喻;而骐骥和驽马、“舍”与“不舍”、“不折”与“可镂”是从正反对照来设喻的。这种正面与反面以及正反对照多种方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思迸出智慧花──《劝学》教学创造思维的培养,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证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为了弄懂第一个问题,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味文章中心论点的妙处。“学不可以已”应该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好呢?学生经过一番思索,便归纳出如下内容: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也是不能停止。中心论点包孕的内蕴弄清了,再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三个段落的内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就轻而易举了。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经过反复的争鸣和讨论认为:第一自然段中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句是从正面设喻并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的;第二自然段是从反面设喻,“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假马与舟楫等等,说明学习能产生弥补不足等巨大的作用。第三自然段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是从正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从反面来设喻;而骐骥和驽马、“舍”与“不舍”、“不折”与“可镂”是从正反对照来设喻的。这种正面与反面以及正反对照多种方式的比喻说理,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蚓和蟹等等是从正反设喻来说明学习专心致志。作者在设比喻时,将道理寓含其中,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而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第二自然段。有的由一个比喻设喻引出道理后,而引出另一个比喻,再用另一个比喻来进行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经过一番质疑解疑的热身运动后,学生对课文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这符合人的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规律。

  结束课文时,同学们感觉到学习此文比学习其他课文有趣,因为他们发现名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他们能勇敢地为古人修正错误,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且学习古人这种散文文化的论说文章,既要把握作者的思路,又要了解行文的特点,如果采用质疑的方法来读,就既能体察古人的思想深度,又能看出古人认识上的局限,还将知识点落实了,真是一箭三雕。

  由此,我深深感到,作为老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会思考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就是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里,学生不受约束,与同学讨论问题,老师不但不会批评,反而会给予鼓励,所以能畅所欲言,碰到问题还能互相启发,在质疑决疑中,不时迸出智慧的火花。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