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253次
概要: 《说文》部首“乌”字下云:“乌,孝鸟也。孔子曰,‘乌,眄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⑻在此,段玉裁作注道:“此许语也,取其字之声,可以助气,故以为‘呜呼’字,此发明假借之法。古者短言‘於’,长言‘乌呼’,‘於’‘乌’一字也。《匡谬正俗》曰:‘今文《尚书》悉为“於戲”字,古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呼”,中古以来文籍,皆为“乌呼”字,按《经》《传》《汉书》“乌呼”无作“呜呼”者,唐石经误为“呜”者,十之一耳,近今学者无不加口作“呜”,殊乖大雅。’又小颜云:‘古文《尚书》作“呜呼”,谓枚颐本也,今文《尚书》作“於戲”,谓汉石经也,洪适载石经尚书残碑“於戲”字尚四见可证也。’”⑼通过段玉裁的这翻考证,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些意思:首先,“乌”作为叹词“乌呼”是纯属假借之法,原因是其“字之声”“可以助气”;其次,段氏所引《匡谬正俗》说明了中古以来文籍其字形变化的原因及证据,这是相当有说服力的。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乌”“於”“于”三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说文》部首“乌”字下云:“乌,孝鸟也。孔子曰,‘乌,眄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⑻在此,段玉裁作注道:“此许语也,取其字之声,可以助气,故以为‘呜呼’字,此发明假借之法。古者短言‘於’,长言‘乌呼’,‘於’‘乌’一字也。《匡谬正俗》曰:‘今文《尚书》悉为“於戲”字,古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呼”,中古以来文籍,皆为“乌呼”字,按《经》《传》《汉书》“乌呼”无作“呜呼”者,唐石经误为“呜”者,十之一耳,近今学者无不加口作“呜”,殊乖大雅。’又小颜云:‘古文《尚书》作“呜呼”,谓枚颐本也,今文《尚书》作“於戲”,谓汉石经也,洪适载石经尚书残碑“於戲”字尚四见可证也。’”⑼通过段玉裁的这翻考证,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些意思:首先,“乌”作为叹词“乌呼”是纯属假借之法,原因是其“字之声”“可以助气”;其次,段氏所引《匡谬正俗》说明了中古以来文籍其字形变化的原因及证据,这是相当有说服力的。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乌”“於”“于”三字是古今字,三字音义实为一致的。
符定一先生《联绵字典》“呜呼”下引用《助字辨略》说:“呜呼”,叹词也,一作“於戲”“乌嚱”“呜虖”“呜嘑”“乌乎”“於乎”。⑽由此可见,古籍中“呜呼”一词的变形写法颇多,因而李白将“於戲”写成“吁嚱”也是情理之中了。至于“吁”与“呜”则有符定一先生引《小尔雅·广训》的训释作解:“乌呼,吁嗟也,吁嗟,呜呼也。葛其仁疏证曰:‘乌呼与呜呼同……呜呼吁嗟相转训……’”⑾可见,“呜呼”一词还可将字形写为“吁嗟”。关于这一点,符定一先生编著的《联绵字典》“乌呼”条下收录了其形变一十有五可以作证。
综合以上材料,自然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吁嚱”是一个联绵词,表感叹之义;第二,“吁嚱”既是一个联绵词,那么就该符合联绵词的特点:结合紧密而一词多形并存。虽然文有古今之变也切不可随字而别,其音、义应是相对固定的。其实在汉语里,特别是古代汉语中,类似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那么李白《蜀道难》中的“吁嚱”也应是“呼呼”的另一种变形写法,不能随字而别地读成“xū xī”(须希)或“xū hū(虚呼)而应读成“呜呼wū hū”。
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问题,让我们再看一看蜀地(四川)方言实际。在四川方言区内,人们凡看见让人惊异的事或物时,一般要先发一声表惊异的声音“噫!”且声音稍有延长,声调也稍有升降变化后,紧接着再发一声表感叹的词“啊呀!”这种一表惊异一表感叹的情况目前仍然十分普遍地流行于四川(蜀地)方言区内,根本没有将三声表惊异的声音连续发出的情况存在。李白作为长于四川(蜀地)江油的人,理应对方言相当熟悉。比如某人不小心差点滑倒,于是他就会很自然地发出:“噫!啊呀!好险啦!”这样三个短句,这与李白的“噫!吁嚱!危乎高哉!”句式及表意完全相同。可见,“吁嚱”作感叹语“呜呼”完全能得到蜀地方言的支持,相反,若将“噫吁嚱”三字连读成句作表惊异的蜀地方言解,就既不合语言实际,也不合李白愿意,更不合语言发展的历史规律。
要之,李白《蜀道难》中“噫吁嚱”其读音释义句读应作如下解释:“吁嚱”是联绵词“呜呼”的另一种形体,在这句诗里同样应读“wū hū”;全句的标点(句读)应是:“噫!吁嚱!”其意义应是“噫:蜀地方言,惊异声;吁嚱(音呜呼),叹词。”这样一惊一叹,既合于汉字音形义的演变历史规律和语音实际,读来更显诗歌的抑扬,同时,也更合于语言,特别是语法的发展规律,并且与李白的写作愿意也更吻合。
────────
【注释】
⑴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71页注释① 1980年第版
⑵ 见人民文学出版社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357页注释② 1964年第一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一梦十年山川依旧 蜀道今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