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正文
  1.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253

概要:蒋向东 关于李白《蜀道难》诗开篇叹词“噫吁嚱”的音义训释,迄无定论,说法颇多。仅举手边随时翻阅的几本书,就令读者无所适从。诸如: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释为:“噫吁(xū 虚)嚱(hū 呼),三这字都是惊叹词,蜀地方言。”⑴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释为:“噫吁嚱,音 yī xū xī 惊叹声,”⑵郭锡良《古代汉语》释为: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蒋向东       关于李白《蜀道难》诗开篇叹词“噫吁嚱”的音义训释,迄无定论,说法颇多。仅举手边随时翻阅的几本书,就令读者无所适从。诸如: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释为:“噫吁(xū 虚)嚱(hū 呼),三这字都是惊叹词,蜀地方言。”⑴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释为:“噫吁嚱,音 yī xū xī 惊叹声,”⑵郭锡良《古代汉语》释为:“噫吁嚱(xū xī),蜀地方言,惊异的声音。”⑶王力《古代汉语》也主此说。⑷以上诸说,读后难免生疑。第一,为什么在同一句诗里这三个字,特别是后二字在上列几本书中会存在几个不同的读音呢?第二,听四川(蜀地)人说蜀地(四川)方言时,语音实际中怎么没有将三个惊叹词连用的情况呢?

  近日偶翻《笑林广记》,看到一则关于“于戏”的笑话,再翻阅了几本工具书,并联系四川(蜀地)方言实际,终于疑窦大开,现不揣浅陋,试述于后,以就正于方家。

  《笑林广记》载:有个秀才诘问和尚,你们佛经里的“南无”二字为何念作“那摩”?和尚反问秀才,四书上“于戏”二字,相公为何读作“呜呼”?如今相公苦读“于戏”,小僧就念“南无”,相公若是“呜呼”小僧自然要“那摩”了。

  通过这则笑话,我们至少明白了一点,那就是“于戏”二字连用时,我们不能按本字字面读音,而应按汉语语音变化规律念“呜呼”(即 wū hū)的读音。当然,仅凭《笑林广记》是不足为训的,为了更深入地说明问题,让我们再看以下材料。

  《诗经·大雅·抑》中的“於乎小子,未知臧否”。汉朝郑玄在《毛诗传笺》中笺注道:“於乎,上音乌下音呼,凡此二字相连,音皆放此。”⑸对郑玄的这一见解,符定一先生在《联绵字典》中按语为:“《诗》作‘於乎’,在此当为最古之文,《书》作‘呜呼’,‘呜’为篆文‘乌’之俗字,《礼记》则‘於乎’‘於呼’‘於戲’错出。”⑹在这条资料中,郑玄对“於”字的注音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於”既不读“yū”也不读“xū”而应读“乌”音。符定一先生按语则明白告诉我们“於乎”是最古之文(即写法或字形),并相继列出了在《诗经》《尚书》《礼记》这三经中“於乎”一词的不同形体。

  《汉书·司马迁传》“於嚱,余维先人尝掌斯事。”颜师古作注道:“於嚱”,叹声也,‘於’读‘呜’,‘嚱’读‘呼’,古字或作‘乌’,今字或作‘呜’,音义皆同耳,而俗之读者随字而别,又曲为解释……”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者颜师古对这两个字读音及释义的认定,即主两字应读“乌呼”,“嚱(戏)”不能读成“xī”,颜师古明白告诉我们不是惊异声而是“叹声”。在《汉书·王莽传·加九锡》“於戲,岂不休哉”中,颜师古注道:“於戲读曰呜呼,盖於乎者,叹戒之辞也,若读‘戲’为‘嘻’,则是‘嬉乐’之义,非叹戒之辞也。”⑺在这里,颜师古明白说出了“戲”不能读成“嘻”的音。

  《广韵》在“於”字下作注道:“古作‘於戲’,今作‘呜呼’,盖释篆为隶者,变为‘呜呼’字耳,唯《尚书》诸篇并用‘呜呼’字,乃孔安国作《尚书传》时,无识科斗(即今所谓甲骨—笔者注)文字者,而以隶古定之,遂一切用‘呜呼’字。”《广韵》的记载将“呜呼”的字形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一些特殊现象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应该说是有一定依据的,因而也是比较可信的。

  如果说上述材料还不足说明问题的话,那在研究文字的著作中,《说文解字》应该是最具有说服务力的,在众多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中,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最具代表性的,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两本书的说法。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一梦十年山川依旧 蜀道今不难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