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祝福》祥林嫂悲剧的内因» 正文
  1.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祝福》祥林嫂悲剧的内因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407

概要: 但“捐了门槛”并没有使祥林嫂彻底地消除 “惧死情结”,其原因又在于鲁四老爷家的所作所为。冬至的祭祖时节,祥林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可四婶的一句话(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使祥林嫂“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此时,她才明白,尽管捐了门槛,依然无法改变自己死后的命运,于是她的“惧死情结”非但没有解开,反而再一次束紧了。于是,“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三、“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是祥林嫂悲剧的内因 《祝福》的高潮部分结束时,祥林嫂的思想上的两大枷锁是:对阿毛的负罪感和对死的恐惧感。这两大枷锁紧紧地抠紧她的心,使得她“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于是她便被鲁四老爷打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祝福》祥林嫂悲剧的内因,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但“捐了门槛”并没有使祥林嫂彻底地消除 “惧死情结”,其原因又在于鲁四老爷家的所作所为。冬至的祭祖时节,祥林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可四婶的一句话(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使祥林嫂“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此时,她才明白,尽管捐了门槛,依然无法改变自己死后的命运,于是她的“惧死情结”非但没有解开,反而再一次束紧了。于是,“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三、“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是祥林嫂悲剧的内因
  
  《祝福》的高潮部分结束时,祥林嫂的思想上的两大枷锁是:对阿毛的负罪感和对死的恐惧感。这两大枷锁紧紧地抠紧她的心,使得她“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于是她便被鲁四老爷打发走了。
  
  虽然离开了鲁四老爷家,她的思想重压却依然没变。成了一乞丐后,就再也没有人和她讲话了。她一个人在孤单的生活中,思想重压自然日重一日。这一点,我又可以从小说结局部分祥林嫂和“我”的三问三答中得到证明。
  
  一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低声,秘密的)
  
  一答:“也许有罢,──我想。”
  
  二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恐惧的语气)
  
  二答:“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三问:“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欣喜的语气)
  
  三答:“实在,我说不清。”
  
  祥林嫂的三问,其心情是亦悲亦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的矛盾心理──既害怕死,又希望死。
  
  这一方面是由于祥林嫂有着深深的“负罪感”,生前有太多的罪过,总希望来世改过。所以她希望“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她特别希望见到阿毛,阿毛是她精神的唯一支柱。
  
  另一方面,由于祥林嫂的难解的“惧死情结”,又使她害怕死,害怕死后还要入地狱,惨遭“锯身”的痛苦,所以她又希望没有“魂灵”,没有“地狱”。
  
  所以祥林嫂的由来已久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的交织,形成了她“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的矛盾心理,当我以一句“说不清”来总答祥林嫂的问话时,祥林嫂再也不堪这两大思想重压,终于在富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
  
  所以,我们应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摧残至死的,但这摧残主要是通过祥林嫂的心理上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而起作用的,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均不能忽视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祝福》的风俗描写及其作用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