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注商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325次
概要:“虚报”说还有一条有力的佐证,那就是下文的“必以信”。前面说不敢虚报,下面接着说一定要诚信,一意相承,顺理成章。而且杜预注也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这不是说不敢虚报祭品吗?似乎很有道理,殊不知古人所谓事神以信,并不是指不虚报祭品多少。古人“祭神如神在”,祭品多少是明摆着的,不能当面扯谎。古代祭祀时,祝史要向鬼神报告的是国君的所作所为、功德的大小。《左传·桓公六年》:“季梁曰: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令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必以信”的“信”,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祝史正辞”。所谓“正辞”,杜预注为“不虚称君美”。与之相反的“矫举以祭”,杜预注为“诈称功德以欺鬼神”。《左传·昭公二十年》:“若有德之君,外内不废,上下无怨,动无建事,其祝史荐信,无愧心矣。是以鬼神用飨,国受其福”反之,若国君不贤,而祝史“盖失数美”(掩盖过失。数举美善),则“鬼神不飨其国以祸之。”由此可见,“信”是指祝史如实向鬼神报告国君的功德。杜预在“信”字后作注云:“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也是指国君功德的大小美恶,
《曹刿论战》注商,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虚报”说还有一条有力的佐证,那就是下文的“必以信”。前面说不敢虚报,下面接着说一定要诚信,一意相承,顺理成章。而且杜预注也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这不是说不敢虚报祭品吗?似乎很有道理,殊不知古人所谓事神以信,并不是指不虚报祭品多少。古人“祭神如神在”,祭品多少是明摆着的,不能当面扯谎。古代祭祀时,祝史要向鬼神报告的是国君的所作所为、功德的大小。《左传·桓公六年》:“季梁曰: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令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必以信”的“信”,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祝史正辞”。所谓“正辞”,杜预注为“不虚称君美”。与之相反的“矫举以祭”,杜预注为“诈称功德以欺鬼神”。《左传·昭公二十年》:“若有德之君,外内不废,上下无怨,动无建事,其祝史荐信,无愧心矣。是以鬼神用飨,国受其福”反之,若国君不贤,而祝史“盖失数美”(掩盖过失。数举美善),则“鬼神不飨其国以祸之。”由此可见,“信”是指祝史如实向鬼神报告国君的功德。杜预在“信”字后作注云:“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也是指国君功德的大小美恶,而不是指祭品。
综上所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是说“牺牲玉帛等祭品,我不敢擅自增加。一定要用诚信事奉神。”这句语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祭品不敢越礼擅自增加以媚神,一是说祝辞一定要诚信,决不“虚称君美”以欺神。“加”应解为“增加”,本常用义,故古人多不注。后人刻意求新,反而有悖左氏之初衷。
3、“小信未孚”:
杜预注:“孚,大信也。”此说纯属臆测,故洪帝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皆认为“杜随文生训,未安。”但今人多据此立义,有的注为:“对神不说谎话,这是小信,还不能算是大信。”有的注为:“这是小信,还没有使神真正信任。”中学语文课本也注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
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里所谓“小信”,绝不是说祭祀时对神恭敬诚信是件小事。据《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成肃公在出兵伐秦之前祭社,不恭敬。受到刘康公的严厉谴责,并断定他将不久于人世。曹刿的意思是说,只有国君一人这样,范围小。《国语·鲁语上》记曹刿的话是这样说的,“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小信”与“独恭”意思相近。曹刿认为,庄公没有做到使百姓“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仅行一己之诚信,而百姓财用匮乏,不能普遍供祀神,故“神弗福也”。由此可见,“孚”在这里当为“尃”或“敷”(《说文》段注云:“二字音义同”)的借字。《说文》“尃,布也。”《小雅·文诂》:“敷,布世。”《诗·周颂、赍》:“敷时绎思”,郑玄笺:“敷犹徧也。”孔疏:“敷训为布,是广及之义。”“孚”与“专”、“敷”古音相近,可通用。《易、需卦》:“有孚。”《经典释文》云:孚,“又作旉。”“旉”与“专”同。因此,“小信未孚”当解为“只是一己之诚信,还不普遍。”
4、“必以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杜预注:“必尽已情察审也。”《陈书·儒林传》:“周弘正议曰:‘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准五听,验其虚实,岂可全恣考掠,以判刑罪。’”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据此以为”旧说谓尽讼者之情也。杜注谓必尽已情,非。”其实,杜说在周弘正之前,未必就不是“旧说”。《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这就是杜说的依据。杜以“情”为“尽己情”。指断狱者主观之情;刘说“尽讼者之情”,指官司案件当事人客观之实。《古文观止》注:“情,实也。”中学课本注:“情,实情。”《辞源》修订本以此语为书证,解为“情况,实情。”都认为“情”指客观实际情况。但是,上文明说“虽不能察”,既然承认对案情不能一一审察清楚,怎么能肯定依实情断案呢?古人说话亦不应如此自相矛盾。细玩文意,当以杜注为是。这里的“情”训诚。《淮南子·缪称》:“不载其情。”高诱注:“情,诚也。”“情”、“诚”迭韵,例可通假。《墨子·非攻》:“情欲誉之审,赏罚云当。”孙诒让《间诂》:“情亦与诚通”。《左传》全书不用“诚”字,凡“诚”义多借“情”为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情伪”即“诚伪”,也就是“真假”。本来“情”作“实解”,也是借作“诚”。但是“诚”可解为“真实,也可解为“诚恳”、“诚心诚意”。“必以情”当译为“一定要用诚心来处理。”正因为如此,所以曹刿接着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上古时期,“忠”指尽自己的力量做好份内的事,或尽力做好别人托付事的,对人负责。是办事人主观的态度。《国语·鲁语上》:“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必以情断之”就是“中心图民”的具体表现。“中心图民”是说从内心里为百姓着想,对百姓负责,也就是“忠”。这与《左传·桓公六年》季梁所说的“上思利民,忠也”。意思是一致的。这都说明“必以情”的“情”当解为“诚”,是指断狱者的主观态度。
上古兵、刑无别(参顾颉刚《史林杂识》第八二页)。甲兵为大刑,敌古代用兵必先平狱。《诗·大雅·皇矣》郑玄笺:“天语文王曰:女无如是拔扈者,妄出兵也;无如是贪羡者,侵人土地也;欲广大德美者,当先平狱讼,正曲直也。”庄公之所以把以诚断狱作为进行战争的条件提出,原因也在此。
上一页 [1] [2]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读《曹刿论战》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