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也谈《出师表》主题» 正文
  1. 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也谈《出师表》主题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311

概要: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中学王济凡 《出师表》的主题是什么?清朝唐介轩认为:“亲贤、远佞是通篇主意”(《古文翼》)或者说:“大意只重亲贤远佞”(《古文观止》)一般人都沿袭此说。唯有甘国玺同志在教学实践中,钻研课文,有了新的体会而大胆地提出疑议,认为《出师表》的主题应该是:“‘恢弘士气’,‘兴复汉室’”,指出前人的评论“没有抓住诸葛亮上表的关键所在”,并对课文作了具体分析,虽然不够完善,却也能言之成理。(见《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11期)这是令人欣喜的。可是杨德成同志沿袭旧说提出所谓“商榷”,说诸葛亮北伐“未能排除顾

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也谈《出师表》主题,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中学 王济凡       《出师表》的主题是什么?清朝唐介轩认为:“亲贤、远佞是通篇主意”(《古文翼》)或者说:“大意只重亲贤远佞”(《古文观止》)一般人都沿袭此说。唯有甘国玺同志在教学实践中,钻研课文,有了新的体会而大胆地提出疑议,认为《出师表》的主题应该是:“‘恢弘士气’,‘兴复汉室’”,指出前人的评论“没有抓住诸葛亮上表的关键所在”,并对课文作了具体分析,虽然不够完善,却也能言之成理。(见《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11期)这是令人欣喜的。可是杨德成同志沿袭旧说提出所谓“商榷”,说诸葛亮北伐“未能排除顾之忧。这就是他上表的关键所在。”并对课文也作了分析和推测(如说什么“很可能此时刘禅亲信宫宦已露端倪”,“可能因其时后主尚无明显‘亲佞’之事”)把主题概括为:“亲贤远佞,兴复汉室”。却很难使人信服。为此,我也略抒己见,以求真理愈辨愈明。

  首先,我认为甘国玺同志的论点是正确的,应该予以肯定。它是教学研究中的新成果,不能轻易否定。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我们知道诸葛亮的一生,从隆中决策到渭滨病死,二十八年中,时时刻刻都在为伐魏兴汉而哎心沥血。杜甫说得好:“三顾频烦天下计(匡时雄略),两朝开济(开国济业)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出师表》确实是集中地表现了诸葛亮那种感人肺腑的忠贞之志。所以南宋大诗人陆游再三地咏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一表何人继出师”(《病起》)可见《出师表》已经成为诸葛亮竭忠尽志的精神品质和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所以把《出师表》的主题概括为“‘恢弘士气’,‘兴复汉室’”,是切合实际的,是无庸置疑的。也只有抓住这个主题纲领,才能理解《出师表》的思路,弄清段落结构。至于“亲贤远佞”,只能说是“目”而不是“纲”。抓住目而放弃纲,怎么能发挥作用呢?没有北伐志气,怎能兴复汉室?抓目丢纲来分析课文,是难免有不通之处或别扭的地方。

  其次,再看具体课文。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即第一节),只有四句话。开头是“先帝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从思念先帝开始,令人感到沉痛。三顾之思,托孤之重,兴复汉室……。先帝遗言在耳,老臣重任在肩。万难心事,在此一句。既能引起刘禅沉痛悼念之情,又能激发刘禅奋勉补救之思。第二句分析国内外形势,说明蜀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怎能不使人忧心忡忡?但在第三句中又指出并非令人失望,可靠的是文臣、武将尚能尽节用命:“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正是振兴国家的有利条件。刘禅即位后虽然“政事无臣细,咸决于亮”,但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所以蜀国兴亡,关键在于刘禅。于是第四句提出规劝,要刘禅能够“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这里所谓“德”,就是指刘备为兴复汉室的实际行动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不能把它机械地理解为什么“亲贤”之德。正如章太炎所说:“实、德、业三,各不相离”(《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这里的“遗德”和“恢弘士气”实际上是含义相同,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为此,用“宜”和“不宜”从正反两方面突出这个中心问题。语重心长诚挚恳切地指出必须“开张圣听”,才能达到“恢弘士气”的目的。表现出对刘禅的无限忠心。这一段是总起下文。

  第二段(2~5节)进一步申述如何“恢弘士气”的问题。

  诸葛亮治国治军向来以法纪严明著称。据《三国志》记载,他曾经主持制定法典──《蜀科》。张裔称道他说:“公赏不遗远,法不阿贵。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qiān全也)亡其身者也。”所以在第二节里就强调要有公平严明的政治(即“平明之理”),一定要赏罚公平。又通过“宜”和“不宜”作了正反说明。道理都讲清楚了,又恐凡庸的刘禅过耳不留,有必要把“不懈于内”和“忘身于外”的文臣、武将再作具体说明。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三、四节推荐贤臣的论述。具体贤臣是推荐了,刘禅否能亲之信之呢?还不放心,于是又引出了第五节的论述:引古论今,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兴隆、倾颓的大问题。借以告诫刘禅务必要亲信所举的贤臣。这都是“恢弘士气”“兴复汉室”重要保证。能够做到“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 [2]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从上《出师表》的关键谈它的主题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