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博学多才的邓拓» 正文
  1. 博学多才的邓拓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981

概要:博学多才的邓拓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笔名:左海、殷洲、马南邨等。闽侯县人。中国现代新闻工作者、诗人、杂文作家。 1、追求广泛: 邓拓于1912年2月26日出生在福州道山路第一山一户教员家里。其父是清朝最后一科的举人,民国成立后在一所师范学校当国文教

博学多才的邓拓,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博学多才的邓拓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笔名:左海、殷洲、马南邨等。闽侯县人。中国现代新闻工作者、诗人、杂文作家。

  1、追求广泛:

    邓拓于1912年2月26日出生在福州道山路第一山一户教员家里。其父是清朝最后一科的举人,民国成立后在一所师范学校当国文教师,直至60岁因病离职。邓拓一大家人,长期靠他父亲微薄的薪金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邓拓小时常常到外面捡树枝、扫树叶、挖竹笋、捞蛤蜊小蟹来补贴家用。他少年时代就喜看文史书籍,喜欢练字作画。由于家贫,买不起书和文房四宝,他就搜集家藏的或借来亲戚家的文史古书阅读;他又从城墙上搬回两块大砖,用柔软多毛的竹叶捆扎成笔,蘸着清水不停地在砖上苦练书画。他的求知欲非常强,几乎不放过任何可以增长知识的机会。1923年,他进闽县三牧坊中学(今福州一中),第二年秋季,又转入福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文史地班就读。在学校里,他对编剧、绘画、演戏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个活跃分子。

  2、向往革命:

    1926年12月,北伐军进入福州,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4岁的邓拓与同学办起了“我的读书会”小图书馆,传阅《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在《新青年》等书刊的启发下,他一心向往革命,1928年将读书会改为野草社,自编自印《野草》,还经常与好友们到乌石山的海天阁和积翠寺谈文做诗。

    1929年秋,邓拓高中刚毕业,就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背着简单的行李离开家园,来到思想活跃的上海,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他大量阅读革命书报,从中吸吮那培育革命苗圃的甘泉,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时,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革命力量也逐渐扩大,国民党统治区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革命亦已深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热潮。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地下党的决定,成立了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革命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邓拓于1930年加入“社联”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同年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法南区委宣传部长和南市工委书记。

  3、积极抗日:

    1931年至1932年,邓拓一面在上海读书,一面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办壁报、编刊物,参加群众示威游行,在闹市街头宣传演讲。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占领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邓拓为抗日救亡,东奔西跑,不辞劳苦。1932年,他在纪念“广州起义”五周年活动中被捕,关押在国民党苏州反省院。但他坚贞不屈,“铁窗风雨急,引吭且狂歌”,深信人民大众的力量定能铲平万恶的旧社会。他在狱中诗集《南冠草》的自题《南冠草》一诗中写道:“世上春光几度红,流泉地下听鸣虫。血花照眼心生石,磷火窥魂梦自空。生死浮云浑一笑,人天义恨两无穷。收来病骨归闽苑,莫对清江看冷枫。”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耿耿丹心。

    1933年9月,邓拓经家人取保出狱,回家乡福州。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认识到同红军作战没有出路,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反蒋,并与红军签订抗日反蒋协定。邓拓应聘就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专员兼外交部秘书。1934年1月,由于蒋介石的围攻,且中共中央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没有给予应有的援助,使内部不团结的福建人民政府终于失败。邓拓于“福建事变”失败后避居上海,以邓云特为笔名写了关于中国社会史性质问题,中国粮食和农业问题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又入河南大学学习,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积极投身抗战第一线,进晋察冀边区,担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宣传部副部长。

[1] [2]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培根和“知识就是力量”
《博学多才的邓拓》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