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我的叔叔于勒》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就,仅从上述几方面已不难理解这篇小说为什么会产生动人心魄的魅力,也不难窥见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和特色。当我们细细品咂这篇佳作,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学到短篇小说写作的知识,获得艺术享受的时候,便会懂得为什么莫泊桑的这篇小说会博得我国读者的青睐,并成为中学语文的保留篇目。 ──选自《外国古典名作赏析(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我的叔叔于勒》分析(节选)(臧玉书)】 莫泊桑出身于法国没落的贵族家庭,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很早就开始阅读文学作品。1870年卢昂中学毕业后,即入大学读法律系。就在这一年,爆发了普法战争,他应征入伍,直到战争
《我的叔叔于勒》有关资料,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我的叔叔于勒》分析(节选)(臧玉书)】
莫泊桑出身于法国没落的贵族家庭,是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很早就开始阅读文学作品。1870年卢昂中学毕业后,即入大学读法律系。就在这一年,爆发了普法战争,他应征入伍,直到战争结束后退役。1873年他开始在法国海军部任职,1878年转入教育部工作。在此期间,莫泊桑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深入体验生活,精细地观察事物,接触和了解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虚心听取前辈作家的指导。从1875年到1885年,这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短短的10年中,他创作了近300篇短篇和中篇小说,还写下了6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主要成份。莫泊桑长期患有头痛和神经衰弱症,1889年发展到神经失常的地步。1893年用手枪自杀而死。
《羊脂球》共收集了6篇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热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有的真实地再现了法国中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苦难命运、拼命的挣扎与不屈的斗争;有的则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贪婪、狡诈、精神的堕落、道德的败坏、生活的糜烂等等。在作品中,作者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爱憎,对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鞭挞;对中下层人民,怀有一定程度的赞扬与同情。
莫泊桑的小说,以丰富多彩的题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幽默机智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一次提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接着,用非常经济的笔墨,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通过细节描写,渲染了菲利普艰难拮据的家境,初步揭示人物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并点出了全文的主要矛盾──菲利普一家迫不及待地盼望于勒早日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回来与菲利普一家有着怎样的关系,于勒最后回来了没有,小说也就围绕着这些问题一步步地展开。
第二部分,从“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到“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这一部分,插叙了于勒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作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铺垫。于勒由于两封信的威力,神奇地改变了他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形象。于勒的第一封来信,说他“赚了钱”,并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此刻,在菲利普夫妇的心目中,于勒一下子从“流氓”“坏蛋”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第二封来信,于勒更慷慨了,不仅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且愿意有福同享,“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与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于勒在菲利普心目中的身价更提高了,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变成了“福星”“惟一的希望”。当于勒的信产生了实际的妙用,促成他们“老找不着对象”的女儿婚事时,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达到了可敬可爱的顶点。这一部分,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一步步地扩大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形象,为下文于勒跌入社会“底舱”,再变为“恐怖”,受到“诅咒”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