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朦胧诗”的主要作者» 正文
  1.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520

概要:顾城出生于1956年,在“朦胧诗”作者中年龄最小。“文革”发生时刚满10岁。不久,开始写一些几行一首的小诗。曾随父(军队的诗人顾工)“下放”山东农村,在荒凉的河滩上过着孤独的生活,和大自然建立了一种默契。早期的短诗,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意念。但他很快离开了直接观照社会现实的视点,而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受,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因此,他被称为“童话诗人”(注:这一称号,最早见之于舒婷写顾城的诗《童话诗人》。顾城在国内出版的诗集主要有《黑眼睛》、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墓床——顾城谢烨海外作品集》等。另有与雷米合著的长篇小说《英儿》。)。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 (注:《诗探索》(北京)1980年第1期:《请听听我们的声音》。)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因此,诗的世界,对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顾城出生于1956年,在“朦胧诗”作者中年龄最小。“文革”发生时刚满10岁。不久,开始写一些几行一首的小诗。曾随父(军队的诗人顾工)“下放”山东农村,在荒凉的河滩上过着孤独的生活,和大自然建立了一种默契。早期的短诗,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意念。但他很快离开了直接观照社会现实的视点,而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受,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因此,他被称为“童话诗人”(注:这一称号,最早见之于舒婷写顾城的诗《童话诗人》。顾城在国内出版的诗集主要有《黑眼睛》、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墓床——顾城谢烨海外作品集》等。另有与雷米合著的长篇小说《英儿》。)。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 (注:《诗探索》(北京)1980年第1期:《请听听我们的声音》。)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因此,诗的世界,对于顾城来说,不仅是艺术创造的范畴,而且是人的生活范畴。在顾城的诗中,作为这一理想世界的模本,和用来建造这一世界的“材料”的,是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和未过多涉世的孩子的心灵和眼睛。事实上,顾城的感知能力,对诗意的敏感,对人的精神空间的关切,都是在乡村、在自然中“塑造成型”的。因此,为了对抗他所厌恶的世俗世界,他要在布满“齿轮”的灰色城市,执拗地讲他的绿色的故事,即使他的听众只有天空和海上飞溅的水滴也罢。在诗中,而且在生活中,他都偏执地和现实世界保持距离,实行“自我放逐”;他拒绝(不过也没有准备好应付)“现实”的“入侵”。

  同一些青年诗人一样,顾城意识到在当代,诗的语言受到严重污染而变得僵硬,他想清除积垢,努力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句子来写作。他在一些场合,表达对于惠特曼、洛尔迦的“纯粹”的赞赏。在惠特曼那里,他说学到发现人与世界之间的未知的联系的审美方式。从这点出发,顾城倾向于诗的技巧并非有独立意义,他推崇的是用心去感应事物“本体”的综合能力。他对于超现实的梦境的重视,对于“纯粹”、朴素的词语的追求,都是这一诗歌观念的体现。1987年以后,顾城生活在域外的欧美等国。现实生活和诗的冲突更加尖锐,孩童式的诗意的维持也越发困难。他的诗,呈现了为维护其确立的“姿态”,而变得越来越不自然的特征,悲剧的征象已经显露。1993年10月,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他杀害了妻子然后自杀。这一事件,成为当时中国文学界广泛谈论的话题。(注:关于这一事件的始末,以及海内外作出的反应和评论,《顾城弃城》(萧夏林主编,团结出版社[北京]1994年版)一书有比较全面的搜集。)一些人从文学意义、社会意义、诗学意义、哲学意义等名目来寓言化、深刻化这一“悲剧”,另一些人则直截了当指出,“诗人”的称号和身份,不能用来作为掩蔽罪恶的借口。
  
  江河和杨炼(注:江河出生于1949年。诗集有《太阳和他的反光》和诗合集《五人诗选》。杨炼生于1955年。诗集有《荒魂》、《黄》等。)在“朦胧诗”诗人中,经常被放在一起来谈论。这主要是他们的写作风格在初期有某些共同点。在70年代末,当理解为个人情感表达的“自我表现”,被诗歌革新者作为重要原则提出的时候,他们却倡导体现民族历史的“史诗”意识。江河当时说,“我最大的愿望,是写出史诗”;杨炼也宣言,“我的使命就是表现这个时代”,“表现长期被屈辱被压抑的中国人民为争取彻底解放进行的英勇斗争,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领域的巨大变革”。这一说明,体现在他们最初的那些长诗:江河的《祖国啊,祖国》、《纪念碑》、《遗嘱》、《葬礼》、《没有写完的诗》,杨炼的《大雁塔》、《乌篷船》、《土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中。这些为他们所称的“史诗”,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当时的文学主潮一样,通过民族为生存所作的斗争,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审察,来思考现实社会问题。以“自我”来归纳民族历史,既是感知角度,也是由这一视角所转化的抒情方式:“叙述者”与叙述的对象在诗中往往重合。纪念碑、大雁塔、土地、山川等,是他们经常用以象征民族历史的时间化的空间形象。由于坚信历史过程中存在痛苦而不屈的灵魂,因而在沉郁悲壮的抒情基调间,又洋溢着创造和变革的乐观。自由体的长诗、组诗,是他们常采取的诗体形式。叙述方式、意象的构成等,可以看到来自包括惠特曼、聂鲁达、艾青等的影响。中国当代政治诗的理性思辨和诗歌词语特征,铺陈排比的句式章法,在这里也得到有选择的延续。但是,“自我”的模糊,对于“历史”感性思考所欠缺的深度和独创性,在越过特定的历史情境之后它们便又显露出空泛的一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望岳》说课稿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