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正文
  1.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952

概要:蔡阿聪 【摘要】在陶渊明深层心理中,存在着二重人格,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的沦落和诗人疾患所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自卑情结。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决定了诗人一生无论出仕与归隐,都摆脱不了人生孤独困境,迫使诗人从精神上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归宿。自卑情结使诗人一生始终贯穿着自我拯救、不断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便化作在人生优越感驱动下的自我理想化和生活诗意化。【关键词】陶渊明;理想人格;现实人格【作者简介】蔡阿聪,漳州师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时下对陶渊明的研究现象分析偏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蔡阿聪   【摘要】

  在陶渊明深层心理中,存在着二重人格,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的沦落和诗人疾患所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自卑情结。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决定了诗人一生无论出仕与归隐,都摆脱不了人生孤独困境,迫使诗人从精神上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归宿。自卑情结使诗人一生始终贯穿着自我拯救、不断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便化作在人生优越感驱动下的自我理想化和生活诗意化。
 

【关键词】

  陶渊明;理想人格;现实人格
 

【作者简介】

  蔡阿聪,漳州师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时下对陶渊明的研究现象分析偏多,即使寻找现象背后原因,也多从社会政治入手,很少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人格结构及作品风格形成之因。而这正是本篇论文的中心。
 

  考诸年谱,渊明生平可注意者有二:一是家世衰微;二是早孤贫病。

  渊明曾祖侃,《晋书》本传称其“早孤贫,为县吏。”然靠一生勤恪,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苏峻乱起,侃被推为诸军盟主。乱平,其威望势位已在顾命之臣庾亮、王导之上。《晋书·陶侃传》:“庾亮,不有高名,以明穆皇后之兄受顾命之重。苏峻之祸,职亮是由,及石头平,惧侃致讨。亮用温峤谋,诣侃拜谢。侃遽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王导入石头城,令取故节,侃笑曰:‘苏武节似不如是。’导有惭色。”

  又,成帝咸和四年(329),后将军郭默矫诏杀江州刺史刘胤,隔年春,胤首至建康。司徒王导以郭默骁勇难制,大赦,枭胤首于大航,以默为江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九十四:“太尉侃闻之,投袂而起:‘此必诈也。’即将兵讨之。默遣使送妓妾及绢,并写中诏呈侃。参佐多谏曰:‘默不被诏,岂敢为此!若欲进军,宜待诏报。’侃厉色曰:‘国家年幼,诏令不出胸怀。刘胤为朝廷所礼,虽方任非才,何缘猥加极刑!郭默恃勇,所在贪暴;以大难新除,禁纲宽简,欲因际会骋其纵横耳!’发使上表言状,且与导书曰:‘郭默杀方州即用为方州,害宰相便为宰相乎?’导乃收胤首,答侃书曰:‘默扰上流之势,加有船舰成资,故苞含隐忍,使有其地,朝廷得以潜严;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岂非遵养时晦以定大事者邪!’侃笑曰:‘是乃遵养时贼也!’”遂发兵,斩默,传首建康。初,侃因出身微贱,虽握重兵,明帝崩,不在顾命之列,故常怏怏。然平苏峻乱后,他一跃而为朝廷中枢,朝野赖之,其胸襟胆略,均在庾王之上,使之不得不为之敛衽。东晋虽属门阀政治,然门阀政治之实质乃实力政治。侃虽非阀阅出身,然靠勤恪,成帝时已成为可左右朝廷的最大实力派,并为朝野所称。(1)

  可见,渊明曾祖侃乃江东一流人物,其勋爵直与王谢相侔。然影响不及王谢者,盖因子孙不及王谢子弟,非侃不及王谢也。侃后陶家不屑子孙甚多,勋业不继,家势之衰自在情理中,不似王谢代有才人出。渊明乃陶家第四代,祖茂既已不显,父又早亡,其家末世之景象,自更不待言矣!

  陶氏家族之显赫与衰微对渊明心理自有不可磨灭之影响。其祖茂于陶氏族中乃属庶出,即属繁荣昌盛中之卑微者,此情形,对渊明心理之影响尤为重要。

  《晋书·陶侃传》称侃“有子十七人,唯洪、瞻、夏、琦、旗、斌、称、范、岱见旧史,馀者并不显。”《晋书·陶潜传》:“祖茂,武昌太守。”然于《晋书·陶侃传》中并未见茂之名,可见茂乃属“馀者并不显”之列。有人谓茂任武昌太守,不得曰不显,因疑茂非侃子。袁行霈在《陶渊明年谱汇考》中认为,《陶侃传》所举九子,或称侯,或称伯,或为将军,或为尚书,茂仅为太守,与此九人相比,曰不显可也。(2)可见,于陶氏家族曾经有过的显赫中,渊明之祖茂乃一卑微者。再看其父。渊明《祭从弟敬远文》:“相及龆龀,并罹偏咎。”谓与敬远相及幼年而并丧父。又,渊明每于诗文中反复言及早年贫困之状,如“弱冠逢世阻”(3)“弱年逢家贫”(4)“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5)显然,渊明早年贫困之状,与其父不显及早瘁有关。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陶渊明及东晋诗文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