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正文
  1.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952

概要:以上援引可知:自曾祖侃始,渊明经历了家族二重衰微:一是陶氏家族之衰微,一是渊明一支非陶氏嫡嗣本支,即属显赫中卑微之遮出者,且从其祖茂至其父,家势一代不如一代,传至渊明,未免落入“少而贫苦”之困境。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反应模式之形成主要有二:一是遗传,即所谓心理积淀;二是早期家庭环境及通过家庭环境起作用的社会环境。从遗传方面,渊明曾祖侃既有勤恪有为之一面,又有“功遂辞归,临宠不忒”(6)之一面。渊明称其祖茂“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7),意谓其祖既肃穆庄重,又刚直正派,言行相称;其父则“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8),更具名士风度。此皆为渊明所津津乐道并向往不已,故《命子》诗最后说:“嗟余寡陋,瞻望弗及。”又,渊明大为赞赏其外祖父孟嘉既有功业之显又脱略名势的名士风度。这些特点皆于渊明一生行事为人中见出,即勤恪有为与寄迹风云,功业之显与超逸之概,加上刚直率真,积淀为渊明心理反应模式。学界历来所争渊明出仕与归隐之矛盾,其人格中“浑身静穆”与“金刚怒目”之二端,实际上直接与其心理反应模式中血统遗传有关,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以上援引可知:自曾祖侃始,渊明经历了家族二重衰微:一是陶氏家族之衰微,一是渊明一支非陶氏嫡嗣本支,即属显赫中卑微之遮出者,且从其祖茂至其父,家势一代不如一代,传至渊明,未免落入“少而贫苦”之困境。

  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反应模式之形成主要有二:一是遗传,即所谓心理积淀;二是早期家庭环境及通过家庭环境起作用的社会环境。从遗传方面,渊明曾祖侃既有勤恪有为之一面,又有“功遂辞归,临宠不忒”(6)之一面。渊明称其祖茂“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7),意谓其祖既肃穆庄重,又刚直正派,言行相称;其父则“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8),更具名士风度。此皆为渊明所津津乐道并向往不已,故《命子》诗最后说:“嗟余寡陋,瞻望弗及。”又,渊明大为赞赏其外祖父孟嘉既有功业之显又脱略名势的名士风度。这些特点皆于渊明一生行事为人中见出,即勤恪有为与寄迹风云,功业之显与超逸之概,加上刚直率真,积淀为渊明心理反应模式。学界历来所争渊明出仕与归隐之矛盾,其人格中“浑身静穆”与“金刚怒目”之二端,实际上直接与其心理反应模式中血统遗传有关,并受东晋士风中冥合儒道,追求功业与超逸相结合的人格理想影响。

  从早年家庭环境及通过家庭环境起作用的社会环境上看,陶氏家族之衰及渊明一支于陶氏家族中卑微之地位,易给渊明自小造成自卑心理,而早孤贫困之家世又加深此一心理定势。然而,自卑心理乃个体追求人性优越感之前提和基本动力。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之程度与对优越感执着之程度成正比,个体为从自卑困境求解脱,往往会树立超乎于常人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以此平衡自己,获得人生优越感。渊明人生诗意化个性即由此产生。

  再者,陶氏家族之衰及渊明一支于陶氏家族中卑微之地位,又易使渊明对现状不满,甚至愤世嫉俗,与周围群体发生不可调和之矛盾,从而落入孤独之困境。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9)、“禀气寡所谐”(11)即由此产生。为解孤独之困,渊明除了营造一个理想化境界,使自己成为诗意化境中人外,不得不苦苦寻找一个超乎现实环境之上只存于历史甚至传说中的群体,即老庄委运任化思想及古代贫士隐士群体,以为解脱现实孤独困境之途径。

  另外,陶侃之勋业一度超过庾王,并为支撑东晋后期江山的谢安所崇拜,其在渊明心理反应模式形成中,具有双向作用,一是陶侃无以过之的勋业使作为陶家子弟的渊明容易产生崇拜心理。其《命子》诗咏赞陶侃内容最多,份量最大,即是明证。二是陶侃偶像地位无形中会对后代尤其对喜摆家谱的渊明产生无以超越的压抑,并在潜意识中增加其自卑心理。尼采说,一个歌德使千万个德国青年默然失色,即是此意。

  另一影响渊明心理反应模式的是疾患。渊明诗文中多次直接与间接言及疾患问题,总括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诗人的疾病并非偶然,或后天所得,而是早年就素质羸弱;二是疾患始终伴随诗人一生,以至老病而终。如《杂诗八首》其七:“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答庞参军并序》:“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另外,陶一生乐爱闲居,厌倦旅宦巅沛,亦当与体弱多病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羸弱之人较关注自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从而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冲突,落入孤独之困。再者,素质羸弱之人易自卑,总觉不如人,从而为拯救自己,往往会树立超乎常人之上的理想和志向,以此获得一种人生优越感。

  于是可得结论如下:在渊明心理反应模式中,有三个基本因素:一,因遗传而来并受东晋士风影响,渊明树立了冥合儒道,执著入世勋业与出世超逸风度相融合的人格思想。二,因家世衰落与卑微引起的对现实不满,因疾患引起的自我为中心个性倾向,使渊明陷入无可逃避的孤独困境,从而迫使他不得不从精神上寻找一个超现实群体,以为安身立命之所。三,自卑情结及其超越执着。
 

  始于汉末的任纵放达社会新潮,至西晋达到顶峰。但随着西晋王朝土崩瓦解及所展现的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这一幕,东晋士人开始反思任纵放达的士风,并走上一条儒道佛三家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道路,从而塑造了自己时代的人格理想。这一人格理想便是,既追求入世功业之显又脱略名利,不为之所拘;既向往世外超逸人生境界又富于理性精神,不任纵放荡。这一人格理想,使汉末以来士人生活中老庄思想与名教世界的尖锐冲突,绚烂归于平淡,矛盾归于和谐。西晋士人中如向秀、乐广等虽也调和儒道,然只在理论上,并未化为士人实际生活方式。东晋则既有理论,又化理论为士人行为范式,如身兼政治领袖与名士领袖双重身份的王导、庾亮、温乔、谢安等,皆可为东晋士人人格理想之表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陶渊明及东晋诗文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