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孙权劝学》的语言情味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179次
概要: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曹俊梅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吴国国君孙权鼓励其大将吕蒙学习的一件事。文章虽寥寥数语,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各个人物的迥异的性格,尤其是作者匠心独运地对语言的凝炼,使人读后不得不为之叹服。下面我就文中人物的语言情味,作一些点水之谈。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共出现三个人物:孙权及谋士鲁肃、大将吕蒙。文章的内容就是通过他们君臣三人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关于文中的语言情味,我们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评《孙权劝学》的语言情味,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 曹俊梅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吴国国君孙权鼓励其大将吕蒙学习的一件事。文章虽寥寥数语,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各个人物的迥异的性格,尤其是作者匠心独运地对语言的凝炼,使人读后不得不为之叹服。下面我就文中人物的语言情味,作一些点水之谈。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共出现三个人物:孙权及谋士鲁肃、大将吕蒙。文章的内容就是通过他们君臣三人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关于文中的语言情味,我们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首先,孙权作为一国之君,不仅具有君临天下的大智大勇,治国为兵的谨小慎微,而且还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眼光。这些不仅仅表现在他平时的治国方略,政务处理上,还表现在他对生活中一些微小之事的处理上,比如在鼓励吕蒙学习这件事上。
文章开门见山的就直扣文题“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仅十个字,就表明了孙权的态度:吕蒙当权掌事了,该适当的多学些知识,充实自己了。这简短精炼的话语,把孙权的那种明确的观点,坚决的态度表现了出来。那么在这里,孙权的这番话,并不是凶神恶煞的盛气凌人的表现出来,也并未体现出他作为国君的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温婉平和的语态体现出来,我们不难发现,作为贵为君主的孙权,对其大臣的谈话是何等的和蔼可亲,一个“卿”字,就无形中拉近了他们君臣之间的那种等级距离,开场就给人一种舒缓的氛围;接着“不可不学”,更是显得语重心长,发自肺腑,这种谆谆告诫,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孙权对吕蒙的赏识与垂青。那么,面对国君的如此垂青、厚待,吕蒙并没有俯首称是,而是“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找了军中事务多作为理由,推辞了国君的“美意”。他这样做似乎很薄孙权的面子,其实了解吕蒙这个人之后就不会为此诧异了。
吕蒙家境贫寒,出身卑微,从小未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完全是靠自己摸爬滚打,武力超群,骁勇善战,才奠定了如今地位,所以,他对于学习来说,可以说是绝缘体,也从未有过学习的渴望。对于这些孙权也是非常熟知的,因此对于吕蒙的推辞他并未大发雷霆,亦或一贬再谪,而是以“一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不懈精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规劝,使得一向鲁莽粗犷的吕蒙也开始痛下决心,奋发学习,并且学有所成。
那么,孙权又是何等鞭辟入里的言说和怎样的现身说法来使吕蒙信服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借往事耳!”首先,他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让吕蒙读书学习,并不是要吕蒙成为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为了让他多学些知识,博闻强识,不要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涧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接着孙权以自身的多读书,受益颇多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坦城布公地讲给了吕蒙,同时也在言语中隐含了对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推辞的批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吕蒙以自己事务多作标榜,孙权于是乘此机会来了个层层推进之法,用一个反问句,否定了吕蒙推辞的理由。
“你仅仅是一个武夫,深谙操练兵马,舞枪弄棒之道,这无可置否,你的日常事务也不过如此,除此之外,亦无其他。我作为国君,每天批阅奏章,处理政务,接见使臣等等,朝中事无巨细,都得过问,尽管这样日理万机,我还可以忙里偷闲,每天读书,给自己充电,那么你与我相比,谁更忙呢?”孙权巧妙地用这样一个鲜明对比,言辞恳切,循循善诱地引导使得吕蒙听后惭愧不已,同时也彻底叹服了,于是便开始发奋图强。在这里,孙权鼓励吕蒙学习,并未大动肝火,乃是心平气和,推心置腹的以理服人,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孙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高超语言艺术。既不夸大其辞,也不矫揉造作,而是实事求是,情真意切地与吕蒙进行了“同志式”的坦城之谈,使得草莽之夫也开始洗心革面,努力奋进。当然这也是孙权人格魅力的一种侧面折射。
[1] [2]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孙权劝学》圈点三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