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臧克家与诗并辔而行» 正文
  1. 臧克家与诗并辔而行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423

概要:“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一段诗句许多人都很熟悉,其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入木三分。 诗篇作者、中国当代诗人臧克家于2004年2月5日晚8点3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正月十五的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作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在诗中不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 臧克家历经外在世纪沧桑,锤炼内在品格心胸,成为一位时代诗人。2000年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

臧克家与诗并辔而行,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一段诗句许多人都很熟悉,其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入木三分。

  诗篇作者、中国当代诗人臧克家于2004年2月5日晚8点3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正月十五的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作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在诗中不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

  臧克家历经外在世纪沧桑,锤炼内在品格心胸,成为一位时代诗人。2000年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

  一年前臧克家刚住院时还很清醒,常跟人打招呼,最近几个月病情严重才报病危。生前贺敬之、魏巍等许多老朋友前去探望他。临终前臧克家的夫人和四个子女一直陪着他。

  年轻时就体弱多病,曾多次因病休学、长期住院,甚至“摸过阎王鼻子”的臧老能步入耄耋之年,成为老寿星,不可谓不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其实,自称“泥土的人”的“农民诗人”的他生活也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不崇尚豪华,而崇尚简朴,穿不讲究,吃更简单。“大蒜大葱兼大饼,故乡风味赛山珍”,这是先生的老友、作家姚雪垠先生笔下臧老的饮食习惯。他的饮食清淡,顿顿少不了大葱、大蒜、咸菜与花生米。这“小四样”于老先生而言,胜过山珍海味。吃饭不讲究色香味,但起居饮食有序守时。中餐定在11:45,晚餐定在18:20,成了诗人的就餐标准时间。从不吃补品的他曾说:“自家饭菜最养人,如果说我的饮食有特殊之处,除了那‘老四样’外,就是每天晚上要喝一碗粥——杂粮粥:大米、小米、红豆、黑米各抓一把,夏天加绿豆,冬天加红枣,美极了。我觉得大葱大蒜辣乎乎的挺开胃也下饭,每天吃个七成饱。没听说‘吃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吗?我一向就瘦巴巴的不挺壮实。”

  在诗人的客厅四壁,挂满了师友们相赠的书画:茅盾、老舍、冰心、郭沫若、闻一多等的诗书,刘海粟大师的“寿”字条幅及吴作人的金鱼图……置身其中,宛若参观一个小型名家翰墨精品展。笔者曾是一位跋涉在诗坛的文学爱好者,前些年先后两次请臧老为本人两部拙著题词,恰恰那期间他病情严重,体弱神衰而无力执笔,夫人郑曼也每日陪床,十分辛苦。然而,病重的诗人虽无力题句,但不忘嘱夫人作复。这份情义,永远珍藏在我心底。

  凭三句新诗考进大学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意村庄,父亲和祖父都好诗,可惜8岁的时候,他的生母便去世了。庶祖母出身贫寒,识字不多,但多才巧嘴,富有文艺天才。不但能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唱《李太白醉草回蛮书》,还讲说好些仙人和凡人恋爱之类的富有诗意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

  进了私塾后虽说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但一丁点儿也不理解,倒是放学回家后家长们教着念的古诗,引起了他的兴趣,什么《静夜思》、《木兰辞》啊,在他八九十岁高龄时仍能背诵如流,可见其影响之深。他曾经回忆:“我小时候背了60多篇古典诗文,那时候我也并不都很理解。后来,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小时候背的这些东西,不知不觉就对我产生了影响。”

  如果说臧克家的祖父、父亲在他还不能够了解诗的时节,便以诗的气氛鼓荡了他蒙昧的心,那么,他家的佃户、远房亲戚“六机匠”则是把他带到诗王国的领路人。六机匠很有讲故事的天赋,每次赶集他都去听书,回来常常把一个个故事情节夸张地、形象地、诗意地、活叶鲜枝地送到他的眼前,像是展开一幅图画,印刻在他的脑子里。臧克家生前说,“故事,就是六机匠的创作、诗的创作,听的人会被他领到一个诗的世界。我活了九十多岁,中外小说也读了不少,但记忆最深、最能打动我的,还是童年时听六机匠讲的那些故事。”可以这么讲,是六机匠把诗的种子,播洒到他心田的。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臧克家与诗并辔而行》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