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臧克家与诗并辔而行» 正文
  1. 臧克家与诗并辔而行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423

概要: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灵感”一动声色,他就在纸上“走笔”。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要是在今天,我怕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录取的。”臧老生前在戏说自己的幸运时,不由感叹今天的高考模式化,“尽管模式化高考相对

臧克家与诗并辔而行,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灵感”一动声色,他就在纸上“走笔”。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要是在今天,我怕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录取的。”臧老生前在戏说自己的幸运时,不由感叹今天的高考模式化,“尽管模式化高考相对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但其缺陷则是解决不了个性的成长需要。社会需要公平,但对某些特殊人才也需网开一面。”

  臧克家自读了闻一多的诗,便把自己一本过去的习作付之一炬,并向闻先生和其诗学习怎样想象、怎样造句、怎样去安放一个字,不时登门造访。这期间,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好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臧克家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创作了不少好诗。在诗《烙印》里,他道出了心灵中不尽的苦涩:“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把个心提在半空/连呼吸都觉得沉重。”不久,便结集出版了处女集《烙印》。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特意为它撰写文章。这时的臧克家,便以“青年诗人”的头衔,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位成了“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

  他早期诗作的题材和主题主要是描绘旧社会农民的不幸遭遇,他关心农民、同情农民,为农民的不幸而控诉、呐喊。可以这么讲,从“五四”以来,他是以相当大的精力反映中国农村的著名诗人之一。尤其是《泥土的歌》这本唱了多半个世纪的歌,可谓是中国农村一幅真实、纯朴素描的画卷。生前谈到这本诗的时候,他依然激情满怀:“这是一本关于我心爱的乡村的歌,一本关于我亲爱的农民兄弟的歌,一本从我心底流出的真诚的、热情的、纯朴的歌。”

  天将降大任于诗(斯)人

  尽管后来对“文革”时的“五七”干校争议颇多,但臧克家却把那时的经历看作“回归自然”的磨炼。当时在鄂南咸宁向阳湖,臧克家一家分三处居住,只有过节才可聚会到一块。一开始,臧克家住在附近的农民家里,不久脱土坯,在荒野上建起了土墙瓦顶的平房。盖房、开荒、种地、喂猪、筑堤、犁田、插秧……什么都干。拿惯了笔杆子的手,不得不拿起铁锨锄头。

  干校的劳动生活异常艰苦,文化人的精神备受压抑。但是,臧克家没有消沉,他一向认为:“我是乡下人,生性爱乡村。”在逆境中,臧克家捕捉灵感,发现了劳动之乐、人性之美,于田间锤字炼句,诗风为之大变。无愧为“农民诗人”之美誉。

  在“五七”干校向阳湖,臧克家“把笔杆换成锄杆/把画盘换成湖滩/把墨水换成粪水”,而“用另一种笔墨纸张/在这绘一幅丰收图画”。真是“天将降大任于诗(斯)人也”。向阳湖的生活,使诗人灵感如泉,在他的笔下,向阳湖“袅娜翠苗塘半满,斜风细雨助精神”,“烟雨蓑衣稻满湖”。在这里,也记述了当年的干校生活,试看那一个个劳作的场景,“头顶阳光散白银,田里黑泥没脚趾,手上汗珠成串落,镰刀底下拾黄金”;“春日育秧夏插秧,半年辛苦半年忙”。一首首朴实的诗,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

  臧克家以前身体不好,长年生病,到干校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大有好转,饭量增加了,失眠症没有了。他过去在作协工作时,来往的只是几个领导,和同志们联系不多,到干校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乐融融。于是,至今有人感叹:“臧老现在高寿,可能也得益于当年在向阳湖‘贴近田园’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臧克家与诗并辔而行》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