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五年级语文知识季羡林:“痛感闲书看得不够”» 正文
  1. 季羡林:“痛感闲书看得不够”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五年级语文知识   阅读:8741

概要:季羡林:“痛感闲书看得不够” 张柯 在当代学界,季羡林先生是一位

季羡林:“痛感闲书看得不够”,标签:五年级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季羡林:“痛感闲书看得不够”   张 柯    

  在当代学界,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同时,70多年来季先生还写下约一百五十多万字的散文。愈到晚年,他愈像一位身怀绝技的语言魔术师,挥就一管出神入化的彩笔,勾画出一幅幅人文风景、自然风景和社会众生相的生动画面。灯下阅读他的散文,笔者总是叹服:季先生就是一株根深叶茂的语言艺术大树,而这株树的幼苗就植根于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

  季羡林出生在鲁西平原。他说:“我生下来时,全族男孩就我一个,成了‘稀有金属’”。为了传宗接代,光耀门楣,1917年,父亲把6岁的他送到济南的叔父家。他在泉城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一呆就是13年。来到叔父家这年,济南已经开埠12年,商业繁荣,教育昌明;城池虽说不大,却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江北文化古城。近代以来,济南号称“曲山艺海”,市井文化和民间文化发达。季羡林童年眼里的济南市井,是个热闹的所在。他在升官街推铁环,在火神庙看戏,跟着老师游开元寺,看大佛头,偷看“闲书”,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有趣。市井生活里的方言与读过的几十部“闲书”,与他后来的散文写作如影随形,一生相伴。

  两年前的2002年3月,91岁高龄的季先生写下《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高中》两篇散文。文章生动再现了季先生童年和少年眼中的泉城风物,市井风情,为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风俗民情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高中》,全文4万3千多字,作品除了一如过去,“感情充沛真挚”,文采斐然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济南方言俚语跳动其间,涉笔成趣。如,花生米就是“长果仁”,手纸又叫“草纸”。人做事莽撞,就是“愣头青”;若缺少应有的反抗精神,不用说,该是“窝囊废”了。在济南方言里,形容个头不高,常用豆腐干,而且不多不少,就用三块。他回忆当时,每年农历九月九前后,正是千佛山重阳节庙会开张的日子。这里遍地是艺人们搭起的席棚,小孩子身无分文,与购票无缘,他写道:“好在我们都是三块豆腐干高的小孩子,混在购票观众中挤进去,也并不难。”季先生自嘲当年人小个矮,这就有了钻席棚、看蹭戏的条件。庙会期间,这群“三块豆腐干”高的小孩子,“钻遍了大大小小的棚”。

  山东快书有个小段,好像叫《万百千》,说的是乙跟甲学认字。甲教给乙:“一”字画一横,“二”字画两道。乙心领神会:那“三”字就画三道了?甲说:“对。”于是,自以为功夫学成的乙,便帮人写起信来。凑巧,有位需要帮忙的人,姓万,叫万百千。一管毛笔要画一万一千一百个道道,顿时难倒了乙,万般无奈之中,他想到了拿扫帚当笔用。在季先生这篇回忆里,也有“扫帚”一说。

  小学时,季羡林与表妹都爱读“闲书”。他与表妹识字有限,常念别字,如把“飞檐走壁”的“檐”读成“dan”,但这并不影响二人读闲书的兴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你是用笤帚扫呢,还是用扫帚扫?’不认识的字少,就是笤帚,多了就用扫帚。”不知季先生的“扫帚说”是否出自上述快书小段。不过,读者若知道有这个小段,一读“扫帚说”,马上心领神会,得其神韵。

  其实,在季先生的文章里,穿插方言俗语已非一日。比如,在济南话里,人们打趣人长得瘦时,少用骨瘦如柴的“柴”,多用“申猴酉鸡”的“猴”和“鸡”。1991年,他在《老年谈老》中写道:“好多人都问我:有没有什么长寿秘诀。我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我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多如牛毛。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尝……吃饭要仔细计算卡路里的数量,再计算维生素的数量。结果怎样呢?结果每月超过别人的饭费十倍,而人却瘦成一只干巴鸡。”“干巴鸡”,寥寥三字,人物造像历历如绘,感觉很像老舍先生说的,某人的腿细得像根棍子一样,给人的印象强烈。

[1] [2] [3]  下一页


Tag:五年级语文知识五年级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五年级语文知识

上一篇:《水浒传》内容简介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