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 孔子生活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变革内涵着社会道德观的转向,即由超凡的宗教道德观转向世俗的人伦道德观,而孔子的道德观正是这一转
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标签:三年级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孔子生活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变革内涵着社会道德观的转向,即由超凡的宗教道德观转向世俗的人伦道德观,而孔子的道德观正是这一转向的重要标志。
春秋前社会的道德观从总体上说是一种宗教道德观,这是殷周时期社会的宗教天命观在道德领域的必然表现。
夏代的宗教目前尚无确切文字可考,但据牟钟鉴推测,夏代大约已经形成了至上神的观念,其宗教观念是从原始宗教中继承下来的祖先崇拜和灵魂─—祖灵──崇拜(《中国宗教通史·上卷》第86~87页),有孔子的话可以为证:禹“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
在殷代,宗教支配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道德观念在卜辞中没有痕迹”(《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64页)。到西周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宗教思维中融进了道德思考,如《尚书·酒诰》中有:“用孝养厥父母”。《书经·康诰》中则主张对不孝不友的人尤其应当尽快地给予惩罚。所以,《诗·大雅》中说周人“有孝有德”。但是,在宗教和道德的关系上,道德实际上只是宗教自身的内容,只具有从属的意义,人们还没有对世俗的、现实的道德关系表现出自觉的理论诉求。从宗教伦理向世俗、现实伦理的转变,其转折点或标志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现实转变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得到反映:
第一,道德的形成机制从鬼神的支配转变为人的情感需要。道德在周代表现为人对鬼神权能的崇拜。而在孔子那里,道德则出于人的内在情感。从仁的两个方面的意义说,一方面,仁是孝亲,表现为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的流露,是亲子之爱。这可以从《论语·阳货》中记载的孔子和学生宰我的对话中得以说明。另一方面,仁是“泛爱众”,可归结为人的同情心即忠和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即后人所说的“推己及人”。
第二,道德的功能从克配天命转变为社会关系的调节方式。周人讲德是认为有德才能够克配天命,永保天命。殷人称自己是受天命进行统治的,周人说“天命靡常”,现在天收回了对殷所授之命,而改命他们代替殷人进行统治,天授命的依据是看对象是否有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的内容是敬天保民,殷人违背天意,失德,所以天要“降致罚”,而周人的祖先(文王)能够“明德慎罚”,所以能够收受天命。统治者能够“明德修身”才能够“以德配天”,从而“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在这里,道德是统治者获得天命,保持天命的工具。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道德则是基于人的同情心而形成的普遍的社会成员的素质。孔子认为,人本性相似。这一相近的本性是人所具有的同情心,尽管有君子小人之别,但趋向于道德、形成道德素质却普遍存在于君子、小人(民)之中:“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所以,人不仅能够“爱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而且能够“泛爱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因此,“仁”具有普遍的人类之爱的含义,在这个意义上说,以“仁”为核心的孔子的道德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调节机制。
第三,由道德即祭祀转变为祭祀为了教化。周人“有孝有德”,其孝固然有养亲的意义(“用孝养厥父母”),但重要的是祭祀先祖,周武王就把祭祀文王说成是他的孝心的表达。孝就体现在享祭祖先的活动中:“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如此,才能永远受到天的福佑:“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于万斯年,受天之佑”(《诗·大雅》)。在这里,孝是一种宗教的情感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