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三年级语文知识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 正文
  1. 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

  2. [10-10 23:15:18]   来源:http://www.85jc.com  三年级语文知识   阅读:8495

概要: 孔子重视祭祖,但孔子祭祖是为了弘扬孝道。他之所以对鬼神存而不论,是顾虑不能以鬼神的有无而影响人们的现实之养。对孔子来说,“孝”最重要的是“养”和“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就把孝看成是现实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具有此岸价值的行为。通过祭祖是要让人们了解孝道,培养人们的孝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指丧礼,追远指祭礼,通过这一类的礼仪促使人们的道德进步而达到仁。宗教祭祀由此成为进行道德教化的工具。 孔子伦理思想的世俗转向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这一价值集中表现为对人性力量即人的内在情感力量的开掘和信心。 首先,将道德视为内在情感的诉求,使人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周代的“孝”、“德”因其同祭祀祖先、克配天命相联系,受鬼神的强制,还不是人完善自己本性的自觉意识,这时的道德还不能获得人类精神自律的意义,或者说作为人类精神

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标签:三年级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孔子重视祭祖,但孔子祭祖是为了弘扬孝道。他之所以对鬼神存而不论,是顾虑不能以鬼神的有无而影响人们的现实之养。对孔子来说,“孝”最重要的是“养”和“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就把孝看成是现实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具有此岸价值的行为。通过祭祖是要让人们了解孝道,培养人们的孝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指丧礼,追远指祭礼,通过这一类的礼仪促使人们的道德进步而达到仁。宗教祭祀由此成为进行道德教化的工具。

  孔子伦理思想的世俗转向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这一价值集中表现为对人性力量即人的内在情感力量的开掘和信心。

  首先,将道德视为内在情感的诉求,使人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周代的“孝”、“德”因其同祭祀祖先、克配天命相联系,受鬼神的强制,还不是人完善自己本性的自觉意识,这时的道德还不能获得人类精神自律的意义,或者说作为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还没有形成,所以人并没有获得道德主体的地位。孔子将道德置于现实的人、现实人的真实情感之上,人因为这种真情实感并将其“推己及人”而获得了内在的规定,“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从而使人本性趋于完善。由于道德是人的内在心理追求,成为有德之人完全取决于人自己的意志:“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只要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善的道德境界就会实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就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

  其次,人的共同的情感因素使道德成为普遍的社会调节力量。在周代,祭天祭祖是天子、宗子的专利,所以只能为氏族贵族所有,还不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生活。同情心、“能近取譬”则是人人都有的,由此所表现出的行为必然是会见诸于每一个人的,使一种德的方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基本选择和常态,从而使道德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协调机制。正是在各个个人的行为中生成了一个民族的社会道德感,它表征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其意义如侯外庐所说:“把道德律从氏族贵族的专有形式拉下来,安置在一般人的心里要素里,并给予理论的说明,这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伟大功绩。”(《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156页)最后,教化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为善。孔子将人的真情实感看作是道德的基础:“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通过“慎终追远”能够使“民德归厚”,因为这些礼仪激发了人们的内在情感,使人们去为孝为悌,道德感得到强化。推而广之,能够用道德加以引导、用礼教进行规范,人们就能够自觉达到一定的道德要求。孔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表现了对人性向善的信心。

上一页  [1] [2] 


Tag:三年级语文知识三年级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三年级语文知识

上一篇:骆驼简介
《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