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21.解释加点的字词:2分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②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际天 ( ) 22.翻译下列各句:2分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②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3.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2分 24.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2分 2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2分 (四)《归园田居》(其三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标签: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8分)
1. 1.xī chōng hàng 漱 荇 绮
2.D
3.C
4.B
5.①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②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③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④冰花一片弥漫。
6.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 清澈见底
7.①一早一晚,一静一动,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立体的流动的画面 ②作者从视觉的错觉角度,通过写积水的清澈与透明,写出了月光之清,月华之美
8.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②征蓬出汉塞 ③云生结海楼
9.①郦道元 ②书信 ③钱塘江潮 ④白描 烘托 ⑤苏轼 王维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
10.①飞奔的马 ②早晨
11.①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不能通航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2.B
1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险 秀 凄(答案不唯一)
15.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二)
16.写给谢中书的信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8.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
19.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个短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20.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三)
21.①农历十六日②逆流迎着潮水
22.①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②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23.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4.由远及近
25.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
(四)
26.B
27.陶渊明 东晋 五柳先生
2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9.但使愿无违。
30.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三、作文(50分)
......
点击下载查看完整资料》》》
名师推荐 初中资料库 在线测试 教育城论坛 初中学习小组
小编推荐
2010年全国各地九大科目中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0年各科中考试题分类汇编
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七年级)
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及答案汇总(按地区)
小编寄语:欢迎来www.85jc.com,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