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正文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601

概要: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六、课堂练习。 从千里马的角度出发,写一段话。内容不限。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齐声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标签: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六、课堂练习。
从千里马的角度出发,写一段话。内容不限。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齐声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四、课堂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总结归纳。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4、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合集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