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文
  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2. [10-10 23:18:15]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阅读:8138

概要:内容摘要:写 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若想让学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饰感,绝非一日之 功!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写作的动情点,激发写作的亢奋热情,最终实现“为情而造文”,“以情而入文”和 “采撷真情花朵”的写作目的。关键词:写作教学 引导学生 寻找动情点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①确 实,无感触于现实,无哀乐于心,哪有名篇佳作?写作,就是要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饰感。这不仅仅是中学语 文教学的重点,而且是高考语文作文“基础等级”的考点之一。合乎情理地引导学生去“写实事,讲实话,抒实情,明实理”,是中学写作教学至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标签:高中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85jc.com

内容摘要:写 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若想让学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饰感,绝非一日之 功!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写作的动情点,激发写作的亢奋热情,最终实现“为情而造文”,“以情而入文”和 “采撷真情花朵”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写作教学 引导学生 寻找动情点

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①确 实,无感触于现实,无哀乐于心,哪有名篇佳作?写作,就是要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饰感。这不仅仅是中学语 文教学的重点,而且是高考语文作文“基础等级”的考点之一。合乎情理地引导学生去“写实事,讲实话,抒实情,明实理”,是中学写作教学至关重要的方法之 一。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的动情点。

一、从理论上引导学生“为情而造文”

众所周知,人类自从有文字以来,就逐渐开始了写作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我国周、秦以来,许多文论家逐步揭示了写作的规律,一些写作方面的专著和精辟的论述陆续问世。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今人的论著,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写作规律是大有帮助的。

作 为一位语文教师,就必须不失时机地从写作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导。例如,两汉时的理论专著《毛诗序》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西晋文 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进一步指出:“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书评》)。别林斯基也说:“感 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可见,万物兴衰,引起文思;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从以上的专著或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文章的感情在于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②难怪鲁迅先生不无感慨地说:“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③无情,则无诗,无文,无一切文学艺术。这难道不就是“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和爱,才能文。”④的明证吗?

由 此看来,写作必须充满情感,表现情感,动人情感,不管对无情的物还是有情的人,作者都在使之形象的同时,也使之情感化,这样,才能撩拨读者的心弦,从而引 起共鸣。正是“相融倍增其情,相悖倍衬其情”,说到底,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吸收那些理论上有关“感情真挚”的精辟见解,进而能“为情而造文”。

二、从教材上引导学生“以情而入文”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作文报〉题词》)这种实话实说,用朴实本分的情感,使读者的感情发生变化,甚至为之而喜怒哀乐,在中学语文教材里面是不乏此类文章的。

试打开教材,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篇篇脍炙人口、意境优美的佳作,无不跃然纸上!

例 如,明朝著名的散文学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巧妙地借平淡的生活琐事,抒发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隐含在日常琐事中的浓浓深情和亲情。正如课文写道: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简单的几句话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而用“迨诸父异爨”过渡,则反映了 家庭的衰败,揭示了“悲苦”之情。

又 如,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章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几十年来,曾打动过每一个读过此文 章的人的心。作者之所以“流泪”,就因为父亲不顾身体不便,乐于艰难前行,仅为了儿子路上不致于口渴,而穿越铁路买桔子,这是一种真挚、深厚而朴实的亲子 之爱。是啊,亲情就是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缓缓地渗透出来。

[1] [2]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上一篇: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