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l
语文知识:盘点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标签:高中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85jc.com(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