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知识:盘点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 正文
  1. 语文知识:盘点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

  2. [10-10 23:18:15]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阅读:8747

概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语文知识:盘点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标签:高中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85jc.com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上一篇:成语故事:老牛舐犊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