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徐复先生在世时跟人谈学问,常言治学要“有所发明”。这话听起来易,要做到实难,试看今天多少学术论文都是那种机关的工作总结,便当了然。生于民国元年的徐先生,是黄侃的入门弟子,后又从章太炎问学,用他的话说,是给老师、太老师磕过头的,正宗的章黄学派传人。他晚年作《訄书详注》,费时二十年探赜索隐,又自费为太师母出诗集,始终恭敬如仪。友人来访,皆呼之曰“鲁灵光”。如今老友多已飘零,徐先生亦永归道山,那一代学者从容淡定的治学风范,今人是难以企及了。 晚年的徐先生仍心无旁鹜,笔耕不辍。有一个时期,他突然喜欢读起陶诗来,写下一文,名曰《陶诗“望南山”正诂》(未刊稿)。写完后兴致甚高,凡有来客便谈,谈必陶渊明。他认为,脍炙人口的陶诗《饮酒》中文字有误。具体说来,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当作“望”字。之前,人们在各种版本里读到的都是“见南山”,再也没想到正确的文
陶潜未曾“见”南山,标签:高中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85jc.com
徐复先生在世时跟人谈学问,常言治学要“有所发明”。这话听起来易,要做到实难,试看今天多少学术论文都是那种机关的工作总结,便当了然。生于民国元年的徐先生,是黄侃的入门弟子,后又从章太炎问学,用他的话说,是给老师、太老师磕过头的,正宗的章黄学派传人。他晚年作《訄书详注》,费时二十年探赜索隐,又自费为太师母出诗集,始终恭敬如仪。友人来访,皆呼之曰“鲁灵光”。如今老友多已飘零,徐先生亦永归道山,那一代学者从容淡定的治学风范,今人是难以企及了。
晚年的徐先生仍心无旁鹜,笔耕不辍。有一个时期,他突然喜欢读起陶诗来,写下一文,名曰《陶诗“望南山”正诂》(未刊稿)。写完后兴致甚高,凡有来客便谈,谈必陶渊明。他认为,脍炙人口的陶诗《饮酒》中文字有误。具体说来,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当作“望”字。之前,人们在各种版本里读到的都是“见南山”,再也没想到正确的文字会是“望南山”,徐先生以前也曾撰文谈过这问题,现在则是进一步指出了舛讹的根源,而这始作俑者正是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东坡一生喜欢陶诗,曾作和陶诗109首,他的才气大,学识高,看到碍眼的文字自然不肯沉默,忍不住要评论一番。《东坡题跋》卷二《题渊明饮酒诗后》说: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同样的意思又见于《仇池笔记》:
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见南山,境与意会。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盖灭没于烟波间,而宋敏求云“鸥不解没”,改作“波”。二诗改此两字,觉一篇神气索然。
大概觉得这一字之差实在大关宏旨,在笔记里写下来还不够,于是每每又在弟子处提起,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就记载道:
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馀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鸡肋集》卷三三《题陶渊明诗后》)
东坡的文字感觉当然是第一流的,要论陶渊明的知音,似乎也非东坡莫属。此言一出,天下翕然相从,宋人陈善《NFE28虱新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皆撮录入书,以为嘉言。东坡的方外之交惠洪也出来支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浑成风味,句法如生成。而俗人易曰望南山,一字之差,遂失古人情状。”(《冷斋夜话》卷四)稍后的蔡启也评说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其闲远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俗本多以见字为望字,若尔,便有褰裳濡足之态矣。乃知一字之误,害理有如是者。”(《蔡宽夫诗话》)按照宋人的观点,陶诗的妙处就在心不滞物,境与意会。外物向着诗入的内心走来,相逢一笑,一时间不知身在何处。迄今为止,人们理解陶渊明此诗,大抵不出这个范围。
徐先生则曰不然。他说,关键的问题是“南山”二字,已往的注本都把它视作虚指,未及注此,论者遂以不狂为狂,大失渊明本意:
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南山向无确解,如虚指某一高山,则似有诗意而实则凿空。余读《晋书·隐逸传》:“翟汤,字道深,寻阳人,不屑世事,耕而后食。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渊明为翟汤同乡后辈,志行相似,故诗中“南山”,实借指翟汤言,非属虚指。又萧统《文选》选陶诗,作“悠然望南山”,望谓注仰,有向往意。陶诗原文当如此。
最初看到徐先生的发覆,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与中国诗歌的接受美学太抵触了。从诗的意境上讲,“见”字是无意,“望”字是有意,后者的确太实,也太俗。如此探赜索隐,那么,说“南山”喻南山四皓,或者指南岳庐山,不也一样可通?可再一想,这些毕竟都是古典,而徐先生的考证却是陈寅恪所说的“今典”。诗歌若寻出今典,方为扣实。翟汤是东晋有名的隐士,史书上说他累征不起,也是个不肯受人恩惠的人,《搜神记》的作者干宝送他一条船,他变卖成绢物,又寄还给干宝。宋人王质的《栗里谱》甚至还推定,陶妻翟氏就是翟汤家人,亦不知何据。不过,陶渊明弃官而去,隐居南山,过的也是那种“耕而后食”的生活,偶尔联想到这位志行相类的同乡前辈,生出仰望之情,正是顺理成章的事。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