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虚词解析» 正文
  1.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虚词解析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阅读:8714

概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词 动词 给与,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何 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对付 庞暖易与耳 参加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14.【则】 词 词类 用法 意义 例句(出处) 则 连词 表承接关系 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表示并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虚词解析,标签:初中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85jc.com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词 动词 给与,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何 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对付 庞暖易与耳
参加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14.【则】
词 词类 用法 意义 例句(出处)
则 连词 表承接关系 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表示并列关系 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15.【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6.【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来源:Zxxk.Com]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上一篇: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句式解析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