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 正文
  1. 寡人之于国也3

  2.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406

概要: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2.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

寡人之于国也3,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

  弃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应掌握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应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河内凶弃甲曳兵而走斧斤以时入山林然而不王者

  (4)词类活用(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用法并解释,教师归纳)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重点点拨: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Tag:高二语文教案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劝学6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