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案设计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 正文
  1.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

  2.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777

概要: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6.鉴赏龙舟的知识 龙舟分“专职龙舟”和“业余龙舟”两大类。“专职龙舟”只作竞渡,不作它用。“业余龙舟”则是以生产用船临时改装而成,用后又恢复为生产用船。 专职龙舟又分为专用龙舟、简便龙舟、游龙、造型龙舟等。 各种龙舟的构造大致相同:船体(包括浆梢或橹)、龙头、龙尾、各种装饰物和锣鼓。 龙头大多用整木雕成。无论专职龙舟或是业余龙舟,龙头都是竞渡前才装上船头的。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广州西江水系的鸡公龙头和东江水系的大头狗龙头,别具特色。 龙头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为黑色或灰色的,称“黑龙”或“灰龙”。龙尾大多用整木雕成,刻满鳞甲。 船上装饰最繁杂的以顺德的鸡公头龙舟为代表。其中部有一个神楼.一个大鼓和一个铜锣。龙舟上有龙头、龙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这一

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

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

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

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鉴赏龙舟的知识

龙舟分“专职龙舟”和“业余龙舟”两大类。“专职龙舟”

只作竞渡,不作它用。“业余龙舟”则是以生产用船临时改装

而成,用后又恢复为生产用船。

专职龙舟又分为专用龙舟、简便龙舟、游龙、造型龙舟

等。

各种龙舟的构造大致相同:船体(包括浆梢或橹)、龙头、

龙尾、各种装饰物和锣鼓。

龙头大多用整木雕成。无论专职龙舟或是业余龙舟,龙

头都是竞渡前才装上船头的。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

风俗而定。广州西江水系的鸡公龙头和东江水系的大头狗

龙头,别具特色。

龙头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为黑色或灰色的,

称“黑龙”或“灰龙”。龙尾大多用整木雕成,刻满鳞甲。

船上装饰最繁杂的以顺德的鸡公头龙舟为代表。其中

部有一个神楼.一个大鼓和一个铜锣。龙舟上有龙头、龙尾

旗、帅旗和罗伞等装饰。龙舟的大小按划龙舟的人数区分:3

人、5人、10人的为小龙舟,长约1丈半到2丈;20到50多人

的为中龙舟,长5丈到7丈;60到100人以上的为大龙舟,长

9丈到10多丈;还有200多人的特大龙舟。

小龙舟只有桡手和舵手,中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一人;

大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两人。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河床比较

宽,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故龙舟比较大,60多人以上的算

较普通,100多人的也很多。

【重点剖析】

(一)把握屈原的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峨冠博带,缀满鲜花,披挂香草,浑身饰物闪

烁夺目,散发着兰花和川芎的逼人香气。很多屈原的画像即

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

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规矩”,“绳墨”)。

他主张廉政,重视民生(“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

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

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他嫉恶如仇,决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

为此态也”)。

他洁身自好,刚正不阿(“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

为常”,“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

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比喻 、

“绳墨”、“规矩”:比喻准绳,准则;

“鸷鸟之不群”、“何方圜之能周”:比喻君子不能跟小人

同流合污}

“蛾眉”等:比喻诗人高洁的品行。

2.对偶

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

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

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3.夸张

如“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表现了诗

人为了自己的追求,“无悔”的向善之心。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

富有感染力,而且凸显了诗人的美德。

(三)运用“移情”技法,达到“物”、“我”同化

所谓移情,是指不直接说出自已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

寓于某一事物上。借助“移情”,可言难言之言,可抒难抒之

情。

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如“兰皋”、“椒丘”、“芰荷”、“芙

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芳菲菲”、缤纷的“繁饰”等等

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驻其

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志趣。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

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高二上导学)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