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初二语文教案设计苏州园林 教案示例» 正文
  1. 苏州园林 教案示例

  2.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106

概要: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4.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分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2)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围绕这一总特点如何展开做具体说明的?(3)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建筑布局方面有何特点?(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方面有何特征?(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如何理解?(6)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引导学生明确回答如下:(1)作者评价苏州园林“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2)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调的处理等七个方面,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 (3)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是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4)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艺术美。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而苏州园林的

苏州园林 教案示例,标签:初二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

分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2)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围绕这一总特点如何展开做具体说明的?

(3)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建筑布局方面有何特点?

(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方面有何特征?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如何理解?

(6)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引导学生明确回答如下:

(1)作者评价苏州园林“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调的处理等七个方面,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

(3)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是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4)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艺术美。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而苏州园林的池沼的特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中“隔”是指有墙壁隔着,“不隔”是指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界”是指有廊子界着,“不界”是指廊子两边无所依傍。这样就使园林层次多了,景致深了。

(6)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四)总结、扩展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进而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评出本节课获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同学”,给予表扬。)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拟题训练。

(二)整体感知

细读文章内容,找出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体会语言的多样性。

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使被说明的事物易被读者理解。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较突出。作者常常在与其他地方园林的比较中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这是指导我们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这是因为在它的周围有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卉,使人在幽静闲适的环境中依然有丰富多彩的感觉,所以没有用彩绘的必要。

本文的语言多种多样。(1)以说明为主;适当进行描写和议论。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为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就记叙景物而言,它的手法与游记有很大的区别。游记描述景物,常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固定的角度观察环境或者移步换形,境随人迁。本文则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地表现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得生机盎然,沁人耳目。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2)语言准确简练,耐人寻味。动词的运用,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副词的运用,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就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再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中的“一切”、“决不”、“一律”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教案设计初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进社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五首》教学过程设计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