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初二语文教案设计第六冊六课藤野先生» 正文
  1. 第六冊六课藤野先生

  2.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325

概要: 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 2.就课文不明处大胆质疑。 二、导人 ‘ 这篇课文编写很有特点,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效忠清王朝的本质。清末,已有不少仁人志士剪去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这些人既要时髦,又要效忠清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这里用夸张手法,揶喻口吻,对这些人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绘,揭示这些人思想本质,反映了自己对这些人的厌恶。写在东京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写法上仍要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很精神,如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这一切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如第二部分第二层就选用了四个典型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下面我们看看第三层后半部分“看电影事件”作者终于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三、正课 1.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

第六冊六课藤野先生,标签:初二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

2.就课文不明处大胆质疑。

二、导人 ‘

这篇课文编写很有特点,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效忠清王朝的本质。清末,已有不少仁人志士剪去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这些人既要时髦,又要效忠清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这里用夸张手法,揶喻口吻,对这些人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绘,揭示这些人思想本质,反映了自己对这些人的厌恶。写在东京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写法上仍要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很精神,如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这一切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如第二部分第二层就选用了四个典型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下面我们看看第三层后半部分“看电影事件”作者终于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三、正课

1.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2。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讨论并归纳: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3.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写人要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讨论并归纳: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4.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讨论并归纳: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5.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6.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中国是弱国”“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

作者却在“中国人”前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揭露这种荒谬逻

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这种愤激之辞写出了作者在遭

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

7.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讨论并归纳:(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

8.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9.提问: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10.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教案设计初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第五册藤野先生
《第六冊六课藤野先生》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