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初二语文教案设计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正文
  1.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2. [11-12 14:46:0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470

概要: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一、 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 课堂。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导入 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二、 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三、 导读《咏雪》——“学会”介绍《世说新语》。生读课文。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四、 读准字音——读顺。正音。五、 读准节奏——读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分组读一读。生试读。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六、 读出韵味——品味。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标签:初二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一、 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 课堂。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 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 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 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


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 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 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


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


(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 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


古诗词中的雪。


(引用略)


以上诗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 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 朗读背诵——积累。


九、 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编辑 2004/07/19 10:3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需要这样见血的点评,大力支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07/19 10:59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节]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50 瑞文币
存款: 14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15 时 25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260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我来说两句: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不是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肯定后者。东晋才女以一句名扬天下,世称“咏絮才”。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来,也许它更形象、更富有诗意吧。我也赞同楼主的情境说。
2、李研老师的评点可谓经典,但我也有一点不太赞同。“想像式对话,用“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我认为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现学现卖,
有什么不好?“不应局限于对雪的比喻”,难道说一堂课里还要来点雨、风、霜、花、月什么的?何况咏雪之作多如繁星,闪光的也不少,学生能类推也不错,如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学生能借鉴这些,或自己想像创作一些绘形绘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对雪有了一个再认识,更能加深对才女才气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风花雨月内容,课下吧。

[1] [2]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教案设计初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第一册叶圣陶谈《背影》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