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学完本课程后,请问您对如何做课例研究有何自己的想法?主要内容:一、什么是课例研究(本体论)二、当前为什么要广泛推行课例研究三、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方法论)一、什么是课例研究1.课例研究(lesson study),上世纪80年代,被作为日本的特色做法介绍到西方。其特征是一群教师观察鲜活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和合作分析,收集信息。在课例研究中,被观察的课称为“课例(resenrch lesson)”.课例由一位教师负责教学,其他人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记录,并在课后讨论所收集的材料,仔细考察教学过程以及其中的原理。通过讨论,课的设计者将重塑自己的教学。这个过程,可以带来教学观念整体的变化。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研究。其基本步骤:选取主题、设计教案、教学观课、集体反思、总结分享。课例研究作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伴随斯迪格勒(James W.Stigler)和希伯特(James Hiebert)《教学差距(The tenching gap)》一书的出版,受到许多国家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课例研
您对课例研究有哪些理解和思考?,标签:课题研究,http://www.85jc.com
学完本课程后,请问您对如何做课例研究有何自己的想法?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本体论)
二、当前为什么要广泛推行课例研究
三、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方法论)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lesson study),上世纪80年代,被作为日本的特色做法介绍到西方。其特征是一群教师观察鲜活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和合作分析,收集信息。在课例研究中,被观察的课称为“课例(resenrch lesson)”.课例由一位教师负责教学,其他人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记录,并在课后讨论所收集的材料,仔细考察教学过程以及其中的原理。通过讨论,课的设计者将重塑自己的教学。这个过程,可以带来教学观念整体的变化。
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研究。
其基本步骤:选取主题、设计教案、教学观课、集体反思、总结分享。
课例研究作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伴随斯迪格勒(James W.Stigler)和希伯特(James Hiebert)《教学差距(The tenching gap)》一书的出版,受到许多国家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课例研究经历了 规范性课例研究到阐释性的课例研究:教师悬置以往获得的有关教学的各种理论,深入课堂,对自己或同伴的教学活动进行“深描”(thick descriptions),并在与环境脉络的互动中理解与诠释教学活动的意义。[1]
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启动的“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变易’为基础”的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表明,课例研究是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方法。香港的课例研究以“课堂学习研究” (learning study)为核心,以变易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聚焦学生的学习来改进教学,在学生有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学习文化重塑等方面都显现出卓越的成效。
[1] 安桂清.课例研究的意蕴和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9(7):15—19
2.课例研究的特点
(1)课例研究是真实的
●研究把自然的教学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
研究问题(课题)产生于起源于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需要
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展开研究
主要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式观察方法对问题或情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2)课例研究是开放的
课例提供的是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通过研究,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什么,但是却是可以有所发现的。
(3)课例研究是不完全的
研究者不可能把问题发生、发展中的所有变量都揭示出来
认识或解释的不完全性并不降低我们追求解释的热情。
(4)课例研究倾向于归纳
教育案例的研究以归纳法为主要的分析手段
注意力指向了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互动关系,从人本的角度理解学校生活的完整性
3.课例的类型
验证证型课例
尊崇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结果,因此课例被视为理论证明的实例
问题呈现型
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但偏重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设法找到理论来协助解决实践的问题,课例是用以呈现的问题并唤起深思和反省的行动
经验分享型
强调故事和利用叙述体故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案例是重要文献资料,是理论无法取代的知识
知识产生型
有新发现,案例本事就是知识
我国课例研究的发展历程:
从课例分析——课例比较(同课异构)
从课例比较——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意义:
课例研究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论,通过提升教师反思课堂的意识、丰富教师考察课堂的视点和提供教师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在课例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实践的理论化”(theory through practice)或是“实践性理论”(theory in practice),而不是“理论的实践化”(theory into practice)。
Stigler等在1999年《教学差距》中把日本学生的学习成就归因于日本教师广泛开展的课例研究。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