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们没有关注知识形成中的细节。对于时间单位年、月、日,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但他们困惑的是什么,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不应该是一大堆概念的识记,何况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的识记,效果是不会好的。通过一番学习,特别是对历法发展过程的了解与研究,我们重新设计了如下的新一轮教学的思路。(1) 引入时间单位:年、月、日。(2)交流已有知识经验。鼓励学生提出困惑,如:为什么每个月天数不一样?为什么2月份天数特别少?每四年里为什么有一个闰年呢?等等。(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A、介绍:一年、一月、一日的规定。同时说明: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B、探究:为什么月份有大小?大小月是如何规定的?在学生充分观察年历卡,交流发现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历法的发展过程,并引入典故:月份的大小,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恺撒修订历法,决定单数的月份有31天,其他的月份只有30天,这样一年就有366天。由于2月是处死犯人的时间,很不吉利,所以从2月里减去一天,2月只有29天。恺撒的继任者以自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细节,标签:教学反思,http://www.85jc.com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们没有关注知识形成中的细节。对于时间单位年、月、日,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但他们困惑的是什么,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不应该是一大堆概念的识记,何况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的识记,效果是不会好的。通过一番学习,特别是对历法发展过程的了解与研究,我们重新设计了如下的新一轮教学的思路。
(1) 引入时间单位:年、月、日。
(2)交流已有知识经验。鼓励学生提出困惑,如:为什么每个月天数不一样?为什么2月份天数特别少?每四年里为什么有一个闰年呢?等等。
(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
A、介绍:一年、一月、一日的规定。同时说明: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
B、探究:为什么月份有大小?大小月是如何规定的?
在学生充分观察年历卡,交流发现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历法的发展过程,并引入典故:月份的大小,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恺撒修订历法,决定单数的月份有31天,其他的月份只有30天,这样一年就有366天。由于2月是处死犯人的时间,很不吉利,所以从2月里减去一天,2月只有29天。恺撒的继任者以自己的尊号——奥古斯都来命名8月。为了和恺撒平起平坐,他将8月也改成31天。为此,从2月再借来一天,把2月减少到28天。为了避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他又规定9月、11月各有30天,把10月及12月延长到31天。
(4)探究: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呢?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探究正是因为一年比365天约多6小时,每四年约多出一天来,因此规定每四年一闰。可是这样每四百年又会亏三天,所以规定每百年不闰,四百年才又闰。
(5)各种形式的练习。
第二次的教学实践围绕着学生所想、所惑展开,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发人思考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正是因为关注了知识形成中的细节,才让学生的思维充盈着活力。
三、关注“形成结论”中的细节,让结论深入人心
在三年级“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教师都会注意到除数不能为0这个细节,因而会不遗余力地向学生强调“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但学生在过一段时间之后的测试中,对于判断题“0除以任何数都得0”,往往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打上“√”。为什么呢?因为教师教学时注意到了0不能作除数这个细节,却忽视了这个细节背后的“细节”,那就是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理解的记忆,很快会被他们遗忘。
心理学实验表明,理解记忆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大约高25倍。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这个细节时,还应关注细节背后的东西,那就是要让学生初步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今年又教学到这个内容,我按如下几个步骤教学。
(1)通过分西瓜的主题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3=0。
(2)让学生举一些0除以一个数得0的例子。
(3)学生初步归纳:0除以任何数都得0。
(4)设问:0÷0得几?学生说“也得0”。我说:“我认为也可以得1。”学生愕然。我说:“在除法算式里,除数和商相乘等于被除数,这里除数0和商1相乘确实等于被除数0,所以商可以是1。”学生恍然大悟,接着举一反三说“那商还可以是2、3、4等任何数,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
(5)继续设问:0÷0得不到确定的商,那么其他数除以0呢?比如5÷0得几?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思考,马上发现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得5,因此这一题没有商。
通过(4)(5)两个步骤,学生初步理解了0作除数得不到确定的商,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水到渠成地准确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结论。在后续的测试中,我班学生对前面提到的那道判断题答题的准确率为98%。(注:此教学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会专门出现,但我觉得在三年级教学中也可以初步渗透0作除数没有意义的道理。)
靠没有理解的记忆获取的知识缺乏“活性”,既不易迁移,更难以运用。教师要多关注“结论”中的细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记得准确牢固,又用得迅速合理。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