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数学学习数学教研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替代现象、分析及对策» 正文
  1.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替代现象、分析及对策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数学教学反思   阅读:8680

概要:二、具体形象思维替代抽象逻辑思维的现象及对策具体形象思维是以具体表象为材料的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而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依存。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经常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相关的教学始终停留于具体形象思维但却未能帮助学生实现必要的抽象,那么,我们就不仅不能认为这些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这一课例事实上也不能被看成一堂真正的数学课。【现象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片段教师为了证明分数的大小不变,设计了多媒体演示课件:1、出示一个正方形,然后平均分成2分,一份涂上红色。问:用分数怎样表示?();2、再出示同样的正方形,并平均分成4份,2分涂上红色,问:这时涂色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3、同样方法演示;4、继续演示,比较涂色部分完全重合,从而得出==;5、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析与对策】课件虽能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地反映数学问题,但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替代现象、分析及对策,标签:教学反思,http://www.85jc.com
二、具体形象思维替代抽象逻辑思维的现象及对策
具体形象思维是以具体表象为材料的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而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依存。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经常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相关的教学始终停留于具体形象思维但却未能帮助学生实现必要的抽象,那么,我们就不仅不能认为这些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这一课例事实上也不能被看成一堂真正的数学课。
【现象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片段
教师为了证明分数的大小不变,设计了多媒体演示课件:
1、出示一个正方形,然后平均分成2分,一份涂上红色。问:用分数怎样表示?();
2、再出示同样的正方形,并平均分成4份,2分涂上红色,问:这时涂色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同样方法演示;
4、继续演示,比较涂色部分完全重合,从而得出==;
5、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析与对策】课件虽能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地反映数学问题,但教师过分依赖课件,直接用课件代替操作探究过程,这样做容易剥夺学生探究新知和进行思考的机会,止步于具体形象思维,使数学知识无法正常内化。
改进后的教学:
1、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对折平均分成2份,再用笔把对折线画出来,然后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问:涂色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2、继续将同一张正方形纸再次对折平均分成4份,用笔画出对折线。问:这时涂色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继续对折3次平均分成8份,用笔画出对折线。问:这时涂色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4、观察比较后引导得出==;
5、让学生猜想:如果将正方形继续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结果会如何呢?此时用课件演示验证,学生会进一步发现无论怎么分下去,涂色部分还是相等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page]-->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郑毓信教授提出:“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师要提供有效的操作,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三、优生思维替代差生思维的现象及对策
目前,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日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通过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自主建构,尤其是差生,他们的探究活动是被动的,往往在活动中充当了一个看客的角色。我们在应用这种教学形式时,不能流于形式,应深刻理解其内涵,更多地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现象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我校五年级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1、认识“面”。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组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学生探究后发现:6个面,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认识“棱”。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参与活动。班内交流,学生从小组合作交流中总结“棱”的特征: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1)卡片演示:观察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2)学生对照手中的纸盒,和同桌互指它的长、宽、高并选取其中一组量出它的长、宽、高。(3)教师变换纸盒的位置,让学生指出长、宽、高。
4、认识立体图形。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个纸盒,你能看到几个面?教师向不同位置的学生提问,得到最多能看到纸盒三个面的答案。
【分析与对策】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来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由于探究活动的复杂性,真正的探究结果是靠优生来完成的,差生充当了看客的角色,优生思维代替了差生的思维活动。课后进行磨课,重新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探究,把学生分成基础较差、中等基础、探究能力较强的三类,然后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数学学习 - 数学教研 - 数学教学反思

上一篇:《比例尺》教学实录与反思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