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有关资料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944次
概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情感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地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妨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
《柳永词两首》有关资料,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情感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地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妨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途,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阕结尾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阕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阕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阕。两首词的创作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它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地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种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阕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别离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黯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阕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黏”(《七颂堂词绎》)。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黏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璟《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地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忍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得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一般的情况了,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抒写羁旅行役的珍品──柳永《雨霖铃》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