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雷雨》有关资料» 正文
  1. 《雷雨》有关资料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844

概要: 这都说明,评价一个作品里的人物,不能完全根据作家的说法,只能根据作品本身。然而,又必须研究作者创作的意图,从创作意图与人物形象的相悖、相矛盾、相冲突中,也许就可以发现那些作家不意识到然而却在深处左右他创作的力量。找到这个无意识趋向,就可以对作品做出更深入更内在的解释,因为这样就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了。 茅盾的《子夜》在1932年问世,曹禺的《雷雨》在1933年写成,如果我们说周朴园与吴荪甫从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上看,实质上是同一类人,甚至说《雷雨》受有《子夜》一些暗示,恐怕不是不可以成立的吧。与吴荪甫一样,周朴园也是一位工业资本家,他也不是庸俗卑琐的人物。他希望发展中国民族工业,所以他选择开发矿山。他也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所以他随口就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信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现在一般

《雷雨》有关资料,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这都说明,评价一个作品里的人物,不能完全根据作家的说法,只能根据作品本身。然而,又必须研究作者创作的意图,从创作意图与人物形象的相悖、相矛盾、相冲突中,也许就可以发现那些作家不意识到然而却在深处左右他创作的力量。找到这个无意识趋向,就可以对作品做出更深入更内在的解释,因为这样就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了。

  茅盾的《子夜》在1932年问世,曹禺的《雷雨》在1933年写成,如果我们说周朴园与吴荪甫从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上看,实质上是同一类人,甚至说《雷雨》受有《子夜》一些暗示,恐怕不是不可以成立的吧。与吴荪甫一样,周朴园也是一位工业资本家,他也不是庸俗卑琐的人物。他希望发展中国民族工业,所以他选择开发矿山。他也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所以他随口就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信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现在一般青年人,跟工人谈谈,谈两三句不关痛痒,同情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他不仅也如吴荪甫一样是工业界的骑士,而且也同样生不逢时,不能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当然这是虚写的,但读者从他那些没完没了在客厅、在书房紧张会见各方面的人士的时间安排,从他两年不回家的滞留矿上的情形,完全不难想象。当然,从时代和阶级说,吴荪甫也好,周朴园也好,都具有民族资本家的两面性质,他们的性格有正面和反面,有其复杂性、矛盾性,决不是时代的先进分子或理想人物。尽管这样,若说周朴园与鲁贵同为《雷雨》中的反面人物,作者对此二人皆投以同样鲜明的憎恶,恐怕与剧本的实际太离谱了。

  剧本描写周朴园的形象,主要是三个情节:对侍萍的忏悔,对蘩漪的专横,对罢工的处理。周朴园处理罢工的手段,一方面表明他是有魄力、有政治眼光的企业家,因为他看出来鲁大海“这个人有背景”,便利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使矿山得以复工;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敌视工人运动,无视工人要求的反动性。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其感情当然是真实的,肯定不是虚伪的,而且还相当感人。有一种说法认为,当他弄清楚来在身边的女人即是当年的侍萍时,立即表现出警惕和冷酷,足以证明他的虚伪。其实,这里的矛盾不是感情自身的矛盾,而是感情与思想的矛盾。他的感情是怀旧的,思想是现实的;感情还在梦里,可思想却在现实里;感情是真实的,思想却是复杂的。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忏悔是认真的,说他虚伪是一种经不起分析的说法。周朴园在让蘩漪喝药时表现的,说专横也好,说叫她服从也好,其实是儒家文化和儒家社会里“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格的,但严格要求来源于责任感。试想面对蘩漪的任性,面对身体有了病而又任性不喝药,那怎么行呢?周朴园在这种情况下带一点强制性,是一种出于关心和责任感的强制,出于一种着急的情感,很多观众都是认可的。而且,周朴园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粗暴、蛮横的,虽说有一点咄咄逼人,但也是不失尊重和礼貌的。有一种说法认为,周朴园以自己对于蘩漪的专制和冷酷的统治造成了蘩漪的精神痛苦,然后再以她有精神病为理由,把她关在阁楼里,而要她喝药就是为此所做的舆论准备。这种说法不符合剧本的实际。因为周朴园让蘩漪喝药显然并不是迫害的前奏,他把她的病放在心上,正如他把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问题放在心上。在担负如此沉重的里里外外的责任的情况下,周朴园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上的快乐和情趣。周朴园在这里的角色的性质,很值得仔细揣摩,如果简单地拿西方文化里的父亲或丈夫的标准做法来衡量周朴园,那是缺乏分析的,也是不公平的。

  有必要指出,在剧本着力描写的这三个情节里,周朴园这个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复杂的、深刻的,对侍萍的忏悔里有警惕,对蘩漪的强制并非简单蛮横的命令或发脾气,对罢工的处理手段无情,但讲究策略。如果这就是曹禺所说的“老奸巨滑,诡计多端”,那只是周朴园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是周朴园所属儒家文化体系的无意识,周朴园本人是并不自觉的。如果就这样对待感情与社会事态就是“老奸巨滑,诡计多端”,那么,凡是世代在儒家文化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无一可幸免,曹禺与我们大家,都在其中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谈《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的形象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