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的结构艺术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966次
概要:第二段按叙事的顺序,继续展开。在第一层简洁交代中,略写惠文、武、昭襄三世的“又强”。正欲写秦之强时,殊不料转入第二层忽而写六国,详写诸侯见此情景,罗致人才,订立纵约,共谋弱秦,并与第一层形成详略对照,造成悬念,使读者不能不注视着事态的进展,这是一。其二,这里极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用意都在为第三层铺垫、蓄势。因而循势进入第三层,写双方交战:一面是六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忙急地攻秦;一面是秦的“开关延敌”,安闲地击散“九国之师”,上层写诸侯之强,正是为了反衬此层秦的益强。而且这里写秦与诸侯抗争中的强大,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亡、反跌,伏了一笔,且正“笔笔鞭紧”,逼近中心论点。第三段又以顺序推进。在开段虚叙,略写孝文王、庄襄王稍作间息过渡之后再振起一笔,进入详写;作者用浓墨重笔,不遗余力地极写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统一天下,掀起了第一高潮。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把它划为叙事的第一大层,这一小层则是这一大层的小结,总写秦的善用武力权谋,突出它的善于攻取。需要指
《过秦论》的结构艺术,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第二段按叙事的顺序,继续展开。在第一层简洁交代中,略写惠文、武、昭襄三世的“又强”。正欲写秦之强时,殊不料转入第二层忽而写六国,详写诸侯见此情景,罗致人才,订立纵约,共谋弱秦,并与第一层形成详略对照,造成悬念,使读者不能不注视着事态的进展,这是一。其二,这里极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用意都在为第三层铺垫、蓄势。因而循势进入第三层,写双方交战:一面是六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忙急地攻秦;一面是秦的“开关延敌”,安闲地击散“九国之师”,上层写诸侯之强,正是为了反衬此层秦的益强。而且这里写秦与诸侯抗争中的强大,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亡、反跌,伏了一笔,且正“笔笔鞭紧”,逼近中心论点。
第三段又以顺序推进。在开段虚叙,略写孝文王、庄襄王稍作间息过渡之后再振起一笔,进入详写;作者用浓墨重笔,不遗余力地极写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统一天下,掀起了第一高潮。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把它划为叙事的第一大层,这一小层则是这一大层的小结,总写秦的善用武力权谋,突出它的善于攻取。需要指出的是:贾谊在上篇叙事中着意写秦的“善”和“强”,正是为了和叙事的后部分,下半篇的速亡形成对照,从而突出它的不善守成,为引出议论、推出论点作好准备。因此下一小层文势遽转,极写秦的暴虐,揭示它的不会守成,暗伏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所以,这段虽是叙事,但在对照中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已经隐含其中了。因此,看来好象“笔笔放松”,其实“正笔笔鞭紧”。
而其间用“于是”一词,连接上下两层,既表达了承上叙事的文势承接,又写出了文意的转折。虽是虚词,也费斟酌,用得甚好。
第四段仍按顺序叙事,从秦极强写到它的速亡,前后两层。头一层再点秦的强盛,“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紧接着用“然而”一词,使全篇大转,再折一层,掀起叙事的第二高潮,极写陈涉起义的种种不利条件,写秦的速亡:先铺叙陈涉出身“微贱”,才能平庸,又无其资;再写他率领的义军人少势弱,装备极差,结果竟“亡秦族”,轻轻一笔,戛然而止。
到此叙事已毕,但读者的问题却随之而来。贾谊抓住这一时机,用“且夫”一转,因势利导,推向纵深,进入第五段的议论,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分析又持续了一个适当的过程,一一照应前面的叙事,而后再起微波,进入收尾,简洁干脆但无蝎尾、草率之感:它先指出秦“非小弱”,当初有利地形亦自若,照应第一段;再从陈涉与诸侯的地位、兵力、谋虑等进行比较,突出陈的不如,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昭应第二段,对比中自然地引出“何也”之问,再兴波澜,发人深思。然后又从秦这方面着墨,写“秦以区区之地……百有余年”,战胜诸侯,统一天下如此之锐不可当;“然后以六合为家……为天下笑者”写秦亡于陈涉起义如此之速,自成对照,并与前面四段一一照应,而后再用“何也”追问,再次蓄势,最后才点明题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这结句就极其结实、有力。“如撞钟,清音有余”。因为论秦虽止,其讽汉之意却深寓其中,让人咀嚼。
总之,《过秦论》以对比映衬的笔法,写得疏密有致,详略得体,虚实相间,富于变化而又极其严谨,堪称“凤头,猪肚,豹尾”的好作品。
三、排比对偶、敷陈渲染
《过秦论》结构上的又一特点,是它的“文有赋心”。我国古典论文,向来注意章法,讲究气势。贾谊是以他词赋家的笔触和激情来撰写这论史以为政的过秦之论的,因而文字上很重修饰,又善于铺张渲染,极有气势,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在这敷陈渲染之中,它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对偶。排比对偶本来是遣词造句的功夫,《过秦论》运用它不仅增强了文章气势,而且在渲染映衬之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而又是一个章法问题。《过秦论》的排比对偶和《阿房宫赋》的排比对偶,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异”在前者以排比来叙事,后者则用排比来描绘;“同”在都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突出文章的主旨。
像第二段第二层以排比详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用排比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攻秦之忙;和第四段第二层用排比渲染陈涉起义的种种不利条件,形成强烈对照,从而突出中心,为结尾服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过秦论》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