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112次
概要: 汉和殷周对“乐”的管理形式虽然不同,实质却是一样的。其职责都是“采诗被管弦以入乐”,目的也都是“观风俗,知厚薄”。对此,《汉书·艺文志》说的更明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里的“古”,对汉代而言当指殷周时代,“观风俗,知得失”和“观风俗,知厚薄”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诗三百”的来处(孔子入周问礼乐,遵老子言,从周王明堂带回殷周采诗三千多首,经删减仅保留305篇)。而“采诗”所得的民歌产生于“街陌”之间,出于下层劳动人民之口,是“感于哀乐,缘于事发”的。正像《诗经》中的“国风”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样,倾吐的是劳动者的肺腑之言,表达的是老百姓的爱憎之情。这是“王者”听政于民的举措,是中国古代政治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所以,汉武帝“立乐府”,将“乐”独立于学校管理之外,单独成立乐府机构,是“郊祀”所需,也是对殷商“采诗”以民为本,听政于民的优良传统的继承。这是承继前人,也是开启后人,自此,两汉魏晋南北朝便“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汉和殷周对“乐”的管理形式虽然不同,实质却是一样的。其职责都是“采诗被管弦以入乐”,目的也都是“观风俗,知厚薄”。对此,《汉书·艺文志》说的更明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里的“古”,对汉代而言当指殷周时代,“观风俗,知得失”和“观风俗,知厚薄”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诗三百”的来处(孔子入周问礼乐,遵老子言,从周王明堂带回殷周采诗三千多首,经删减仅保留305篇)。而“采诗”所得的民歌产生于“街陌”之间,出于下层劳动人民之口,是“感于哀乐,缘于事发”的。正像《诗经》中的“国风”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样,倾吐的是劳动者的肺腑之言,表达的是老百姓的爱憎之情。这是“王者”听政于民的举措,是中国古代政治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所以,汉武帝“立乐府”,将“乐”独立于学校管理之外,单独成立乐府机构,是“郊祀”所需,也是对殷商“采诗”以民为本,听政于民的优良传统的继承。这是承继前人,也是开启后人,自此,两汉魏晋南北朝便“乐府”成风了。
还有,就是乐府的形式。从形式上看,乐府的乐章固定,歌曲的牌名也固定,后人只须以曲填词即可。“依曲填词”是方便,也是局限,于是自隋唐以来,有些人便不受旧曲调的限制而根据世情民风自度新曲,自作新辞,自创乐章了。与原来的乐府,即古乐府相对而言,这就是“新乐府”。据统计,且不说隋代,仅唐代,从长孙无忌到引领白居易步入仕途的顾况,就有近150首新乐府面世。这是变革,这种变革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嘛。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刺美见事”,诗歌表达的内容则是“事”。这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的新乐府正是这样作出来的,他所“倡导”的新乐府也是这样“运动”起来的。而白居易“倡导”“新乐府”则是事出有因的。
时至中唐,安史之乱破坏了的唐代社会得到了相对的稳定,政权得到了相对的巩固,经济也得到了相对的发展。统治者因此有了整顿朝纲,复兴大唐的希望,其途径之一就是采纳臣下的采诗民间,听政于民的建议。另一方面,藩镇拥兵割据,宦官专政弄权的形势也更加严峻,更加剧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掠夺和对土地的兼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苛刻的政治,繁重的赋税,使劳动者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顺口溜着咒几句,编着曲儿骂几声是情理中事,于是民歌风行,不胫而走。
当此之时,皇帝采纳了白居易的对策,采诗民间,听政于民,以“观风俗,知得失”。请看白居易的《策林·采诗》:
(皇帝)问:圣人之致理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后行为政,顺为教也,然则一人之耳,安得遍闻天下之言乎?一人之心,安得知天下之情乎?今欲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子大夫以为如何?
臣(白居易)闻:圣王酌人之言,补己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将在乎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故闻《蓼萧》之诗,则知泽及四海也。闻《禾黍》之咏,则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言,则知威虐及人也。闻《硕鼠》之刺,则知重敛于下也。闻“广袖高髻”之谣,则知风俗之奢荡也。闻“谁其获者妇与姑”之言,则知征役之废业也。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所谓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故政有毫发之善,下必知之;教之锱铢之失,上必闻也。则上之诚明,何忧乎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上下交和,内外胥悦。若此而不臻至理,不致升平,自开辟以来,未之闻也。《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斯之谓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艺术手法浅析